預約

健康專欄

新生兒黃疸:如何自我診斷

2019/12/21

根據統計,大約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嬰兒會在出生後一週內,發生程度不一的黃疸,之所以會如此普遍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新生兒的紅血球比較脆弱、容易破裂,因而產生較多的膽紅素,二是新生寶寶的肝臟尚未成熟,比較無法順利代謝膽紅素,一般而言,在初生後的第二天才會出現黃疸,皮膚變黃的部位侷限於頭麵、頸、胸及上腹,小腿、前臂及手足心一般不黃,第四、五天達到高峰,經過七到九天後漸漸消退,這樣的黃疸是屬於『生理性』、『正常性』的,爸爸媽媽不必過份擔心。

 

怎樣的新生兒黃疸是必須注意、屬於高危險群呢?

有下列幾種情形,是初為人父母必須要記得的:

1.黃疸在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

2. 血液中膽紅素超過每百西西十五毫克

3.黃疸伴有哭鬧不安、嗜睡、昏迷、抽筋現象

4.小腿、前臂、手足心也出現泛黃

5.出生兩週後仍有明顯黃疸

6.黃疸顏色暗黃、尿色深黃、糞便色淡

7.已知母親與胎兒的血型不合

8.母親曾服用磺胺類藥物

9.新生兒患有蠶豆症

10.新生兒有被感染或敗血症的情形

 

有上述的十種情形時都應該格外注意,請教您的小兒科醫師;小兒科醫師處理新生兒黃疸的原則,一般而言,是採取最普遍的照光療法,經過兩三天的照光,黃疸的情形應該漸漸消退,如果照光治療無效,即可考慮換血治療。

 

如果經西醫治療,仍有黃疸或者黃疸退得不全,該怎麼辦呢?

不妨找中醫治療;『新生兒黃疸』早在隋朝就有完整的治療紀錄,例如<<諸病源候論>>:『小兒在胎,其母臟氣有熱,薰蒸於胎,至生下小兒,體皆黃,為之胎疸也。』中醫是如何治療黃疸呢?首先必須根據病人體質而『分門別類』治療:

第一型:小朋友膚色鮮黃、精神疲倦、小便短赤、煩躁不安,兼見便秘、腹脹。

處方以茵陳、大黃、梔子為主,如果吐奶嚴重,酌加半夏、竹茹。

第二型:小朋友黃疸色暗黃,長期不退,全身疲倦、四肢不溫,大便稀薄、胃口差、容易吐奶。

處方以茵陳、人參、白朮、乾薑、甘草為主,如果四肢冰冷明顯,酌加附子、桂枝。

第三型:小朋友膚色暗黃、顏色日益加重,右邊肋骨處有硬塊、腹部脹滿,身體上可見有瘀斑。

處方以桃仁、紅花、當歸、赤芍、柴胡、生地、枳殼為主,腹脹嚴重者酌加陳皮、大腹皮。

第四型:小朋友全身抽筋、角弓反張、哭鬧不安,甚至昏迷不醒。

 

處方以水牛角、菖蒲、茵陳、天麻、黃連、梔子為主,昏迷嚴重者酌加羚羊角粉。

除了消極的找醫師治療之外,也可以積極地自我預防,預防之道有下列幾個:

1.產婦作月子的房間應該光線充足,一方面可以方便觀察嬰兒,另一方面也可有『照光治療』的效果。

2.孕婦產前應先測知血型,如果新生兒是屬於上述十種高危險群,則應在產後住滿三到七天,等黃疸完全消失再出院。

3.如果第一胎小寶有黃疸現象,第二胎生產前應該先告訴醫師。

4.注意小寶皮膚、肚臍、臀部清潔,預防感染。

5.注意觀察小寶貝全身症候,例如:有無精神萎靡、嗜睡、吸乳困難的現象如果黃疸退了,不妨用個食療強化小朋友的肝臟功能,食療處方如下:新鮮豬脊骨半斤、黃耆20克、大棗20煤、紅糖30克、白糖30克、米醋30克,加適量水一同燉煮, 煮熟出味喝湯即可,每日三次,每次約30西西(視嬰兒重量而定),連續約兩週即可。

 

                                                                                    臻品中醫院長 陳勇利 中西醫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