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

健康專欄

談身體氣象播報員 -- 類風濕性關節炎

2019/12/07

 新聞報導:『中度颱風尤特轉向東沙群島,對台灣影響逐漸縮小、、、、』氣象的變化往往一日數變,除了老天與氣象台能比較確實掌握其變化外,一般人恐怕很難主動知道天氣的好壞,不過,倒是有一種人會對氣象比較『敏感』,只要天氣一變化、關節就會發出酸痛訊息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

 

什麼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不是天氣一變化、關節酸疼就是得到類風濕性關節炎?

 其實不然,真正的類風性關節炎必須有疼痛、早晨僵硬以及其他全身性症狀(例如全身酸痛、疲倦等等),關節疼痛往往是對稱發生(左右手或左右腳同時發生),而且這種關節炎必須持續六個星期以上才算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如果根據醫學定義,必須符合下列至少四點:

1.晨起僵硬必須持續一個小時以上

2.有三個以上的關節持續發炎超過六週

3.手部關節炎超過六週

4.對稱性關節炎超過六週

5.有皮下結節

6.類風濕性因子呈現陽性

7. X光片上有變化

 

除了以現代醫學的治療之外,中醫是如何看待此病?

 常聽老一輩的說:『風濕、風濕,天氣哪變、骨頭就酸痛!』一般人對本病的認知,就以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總發生在溫度變冷或濕度變大時,所以將其定名為『痺症』;其實,這樣的觀念只對了一半,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只發生於冬天,在夏天悶熱的氣候裡、發作的大有人在,關鍵在於體質上的差異;臨床上,常見的中醫體質類型有三種:

1.第一型:特徵是只要天氣一變冷,關節疼痛就發作,並伴有怕風、微微發熱、全身疲倦、酸痛的現象。

這一類型的關節炎是屬於中醫的『風寒濕痺』,可以用麻黃、桂枝、白芍、甘草、羌活等具有『驅風散寒』作用的中藥來改善。

2.第二型:這一類型的風濕好發於夏季,尤其是現在又濕又悶、溫度又高的季節,臨床上的特徵為疼痛發作較迅速、關節紅腫明顯,並伴有口乾、口苦、大便不順暢、心煩以及容易流汗的現象。

可以用一些具有『清熱作用』的中藥,例如:石膏、知母、甘草、金銀花、連翹、海桐皮來改善這種『暑濕型』的體質。

3.第三型:類風濕性關節炎已經一陣子,關節疼痛反覆發作、關節變形、屈伸不利,並伴有舌質顏色黯淡、有瘀斑、腰酸背痛、容易疲倦。

這一類型的風濕中醫稱為『久痺』,處理的方式會用一些活血化瘀的藥物以及一些補養藥物,例如:當歸尾、川芎、桃仁、紅花、赤芍、香附、黃耆等中藥來改善這種體質。

 

 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自體免疫方面的疾病,發作起來有時令人疼痛難忍,處理的原則不妨『急則治其標』、請西醫師作症狀處理,等病情穩定時、『緩則治其本』,請中醫師調理體質、減少發作的機會,如此標本兼顧,才能下次變天時,不再擔任『氣象播報員』!!

 

                                                                                臻品中醫院長  陳勇利  中西醫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