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

健康專欄

談動脈硬化中醫觀

2019/12/21

 時序入秋、飲食上也漸漸偏向選擇高熱量的食物,只不過享受美食的同時、也得同時兼顧血管的健康,尤其是預防動脈硬化。

 

 動脈硬化雖然目前是個相當熱門的話題,不過、早在15世紀左右,有位義大利畫家Leonardo da Vinci 就已經描繪過關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解剖圖,這位畫家描述該病:「隨年齡增加,血管壁會變厚,阻礙血液流動」,至於目前的醫學病理學則將動脈硬化區分成三種形式:動脈粥樣硬化、Monckeberg氏中層硬鈣化性硬化以及小動脈硬化。

 

 動脈硬化對健康的影響性則視其所阻塞的器官而定,例如在心臟、可能造成心肌梗塞,在腦部則容易造成腦中風等等;除了飲食因素之外,另外還有一些因子也會造成動脈硬化,臨床上可依其影響程度分成主要危險因子以及次要危險因子這兩類(請見表一)。

 

 中醫對於動脈硬化一般根據血管所阻塞的部分,而分屬於「胸痹」、「中風」、「眩暈」、「脫疽」範圍,其中以「血鬱」最能代表動脈硬化的病理現象,元朝著名醫家朱丹溪先生對於本病曾經有段生動的描述:「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其證有六:氣鬱',曰濕鬱,曰熱鬱,曰痰鬱,曰血鬱,曰食鬱。」治療上,常見的中醫類型則有表二則四類。

 

        秋蟹肥、酒釀香、令人「脾土開」心情好,美食當前的同時,也別忘了多運動、控制體重、定期檢查膽固醇含量,才能健康與開心兼顧!

 

表一、動脈硬化常見原因

主要危險因子

次要危險因子

高膽固醇、

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過高患者

少運動、壓力過大

高血壓

高尿酸患者

抽煙

肥胖

糖尿病

攝取過多碳水化合物。

                               (摘錄自robbine’s pathology pp126-127

 

表二、動脈硬化常見中醫類型

類型

症狀

常用中藥

肝陽上亢

頭痛、頭脹、眩暈、脾氣改變

鉤藤、天麻、黃芩

痰瘀互阻

肢體麻木、面部感覺異常、胸悶

陳皮、薑半夏、紅花

氣血兩虛

肢體無力、全身倦怠、頭暈

當歸、黃耆、人參

肝腎精虛

大小便失禁、腰膝酸軟

杜仲、熟地、枸杞子

                                                        (製表12 / 陳勇利 醫師)

 

                                                                                     臻品中醫院長 陳勇利 中西醫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