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女性的生命曲線中,34 歲到 40 歲這段時期,如同進入了一條至關重要的健康分水嶺。許多女性在事業上達到高峰、家庭漸趨穩定,卻開始面臨一個困擾:月經怎麼「變心」了?
婦科門診中,小倫醫師(鄭如倫醫師)最常被提問的,就是這兩大疑惑:「我以前月經都很準時,為什麼最近卻忽早忽晚、量還變少?」或「經血顏色變暗、量少,還常有血塊,我是不是卵巢老化了?」
小倫醫師提醒,當妳的身體發出這些信號時,它不是在說妳「老了」,而是卵巢在發出最緊急的 SOS 警報,提醒妳:該是時候更懂得保養自己了!
從中醫觀點來看,女性的生理變化深受「腎氣」主導。大約在 35 歲之後,女性的「腎氣」開始緩緩衰退,《黃帝內經》提及「五七,陽明脈衰」,這不僅影響面容氣色,也開始影響生殖系統。
此時的月經不規律,實則反映了體內的腎氣漸衰、氣血不足、以及情志壓力(肝氣) 三大因素的失衡,並在妳的生理期中直接表現出來。
月經被中醫視為每個月一次的「健康報告」。它的任何異常,都透露著身體內部的失調狀況。學會讀懂這些變化,才能提早對症下藥。
中醫解析: 這多半是肝氣鬱結、血熱偏旺的表現。壓力大、情緒不穩,使肝氣無法順暢疏泄,鬱而化火,造成「血熱」。熱迫血行,導致卵泡發育過快(濾泡期縮短),月經就會頻繁報到。
伴隨症狀: 經前煩躁易怒、胸悶乳脹、口乾口苦,臉上或頭皮常冒痘痘。
中醫解析: 這是典型的腎精不足、血虛體質。腎精是滋養卵巢、促進卵泡成熟的根本,腎精不足則卵巢功能開始減弱,卵泡發育遲緩,月經自然延後。血虛則經血來源不足,量隨之減少。
伴隨症狀: 常常感覺倦怠無力、頭暈耳鳴、腰痠腿軟、頭髮乾枯或掉髮增多。
中醫解析: 這是血瘀體質最明顯的表現。「不通則痛」,經血運行不暢,瘀積在子宮,就會形成血塊並加重痛經。
形成原因: 常與現代生活中的壓力大、作息不規律、久坐缺乏運動,或更常見的生理期(或前)受寒有關(如愛喝冰飲、穿露腰裝)。
調養卵巢功能、讓月經規律,絕非單一補品就能達成,必須針對體質對症調理,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肝鬱是現代女性的通病。肝氣通暢,氣血才能運行無阻。
花茶食療: 經前容易胸脹、易怒、頭痛者,可沖泡玫瑰花茶(疏肝解鬱)、佛手柑茶或薄荷茶。
生活妙方: 養成「清空情緒」的習慣。常做深呼吸、腹式呼吸,並配合肩頸或側腰的伸展動作,幫助舒展肝經。
補腎填精是延緩卵巢衰老、讓月經準時報到的核心。
黑色食補: 經量偏少、週期拉長的女性,建議多攝取「黑色」食物,例如黑芝麻、黑木耳、黑豆。同時可多吃枸杞(滋補肝腎)、山藥(健脾益腎)。
運動功法: 可考慮練習中醫養生功法八段錦,或瑜珈中的拜日式。這些動作能鍛鍊核心與脊椎,間接刺激腎氣,幫助補腎填精、滋養氣血。
要讓經血順暢排出,必須驅散子宮內的寒氣與瘀滯。
溫熱飲品: 經血暗紅、有血塊、經痛明顯,可用紅棗桂圓茶或肉桂紅茶(肉桂有溫經散寒的作用),幫助溫暖子宮。
34–40歲的月經變化,不代表妳必須恐懼「提前更年期」,而是身體提供了一個自我修復的絕佳機會。小倫醫師再次提醒,除了藥物與食療,更重要的四個生活金律:
規律作息,避免熬夜: 子午流注理論中,夜間是肝膽修復與造血的關鍵時刻。長期熬夜是透支腎精、耗損氣血的最大元兇。
適度運動,促進氣血流通: 運動是最好的活血化瘀藥。不需劇烈,每週 3 次有氧運動,能將新鮮血液送達子宮與卵巢。
情緒舒壓,別讓壓力困住子宮: 肝鬱會阻礙氣血。學會放慢腳步,透過冥想、音樂或傾訴,將壓力排出體外。
保暖第一,拒絕寒涼: 特別是生理期前後,務必避免生冷食物與冰飲,穿著要注意腰腹與腳底的保暖,保護子宮不受寒邪侵襲。
結語:
月經就像每月一次的健康報告,它忠實反映了妳過去一個月的生活狀態和體質傾向。只要學會「讀懂經血」的密碼,針對性地做出生活與飲食調整,就能提早預防卵巢早衰、有效改善不適,重新掌握妳的好氣色與生育好孕!
(提醒: 以上調養建議僅供參考,若症狀持續或嚴重,仍應諮詢專業中醫師進行望聞問切,接受個人化治療。)
臻品中醫診所 (04)2475-6986
【網路掛號】點我預約
【臻品官方LINE】 https://lin.ee/j90q4OS
【臻品中醫官網】 https://www.fineherb.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