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農曆五月五號,這個充滿傳統文化的節日,不僅有賽龍舟、吃粽子,其實端午在古代有個特別的名稱,就是「惡月惡日」。
會有這樣的說法,是因為農曆五月是初夏季節,氣溫逐漸升高,濕熱交蒸,這種環境容易滋生各種蚊蟲和疫病,也因此農曆五月被視為不吉利的月份,即「惡月」。因此,端午在古代被認為是一個需要特別注意保健和避邪的日子。
中醫認為人的健康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濕熱疫癘之氣容易影響脾胃功能,導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狀;同時,高溫潮濕的環境也容易誘發皮膚病和傳染病。
因此常見的驅邪避穢習俗與中醫理論相關,例如,佩戴香囊和懸掛艾草、菖蒲等驅邪植物,這些植物在中醫中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而香囊中的艾草、佩蘭、紫蘇、香茅、薄荷等藥材,具有芳香化濁、驅蚊防蟲的作用,有助於防止蚊蟲叮咬引起的疾病。
取午時水也是一項重要的習俗,午時是一天中陽氣最旺盛的時辰,取午時水被認為具有吸收陽氣、驅邪避凶的作用,可以用來煮茶、熬藥或洗浴,幫助增強體質、預防疾病。
另外,古人有在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雄黃具有解毒、殺蟲的功效,而雄黃酒被認為能驅邪避惡,塗抹在兒童的額頭、耳後等處,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但由於雄黃具有毒性,現在已經逐漸不使用了。
雖然現代的衛生環境不像古時候充滿蚊蟲及疫癘瘴氣,但這些傳統習俗反映了中醫「治未病」的預防保健觀念,對現代人防疫仍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