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

健康專欄

EP182《掌握運動策略,養出高代謝體質》

播客「博士聊療天」文章 2025/04/11

說到減重,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節食,但是很多人發現節食到了一定程度就好像體重無法再減下來,或是該如何穩定體重不復胖,這時候『運動』是重要關鍵之一。不過市面上運動方式百百種,有人推薦重訓,有人推有氧,有人說走路就夠了,那到底要怎麼動才有效?今天阿銘醫師就來跟大家聊聊:減重為什麼還是得運動、哪些運動最有科學根據、在家可以怎麼運動

 

為什麼減重一定要運動?

「減重一定要運動嗎?我是不是只要少吃一點,體重就會慢慢降了呢?」這幾乎是每個想要開始減重的朋友,心中都會冒出的疑問。

阿銘醫師可以很誠實地告訴你:的確,單靠飲食控制,你是可以瘦的。但是,這樣的瘦,可能不是你想要的健康體態,也不一定能持久。

 

我們先來看一個減重的基本原理,也就是所謂的「熱量赤字」概念:

當你一天攝取的熱量小於你消耗的熱量,身體就會動用儲存的能量,也就是脂肪或肌肉,來彌補差額。從數學上看,好像只要「吃少一點」就能辦到,但實際上,身體並不是那麼簡單運作的。

 

1. 飲食減重容易瘦錯地方,導致「肌肉流失」

 

當你單靠節食來減重,尤其是熱量控制得過低時,身體會啟動一種「省能模式」——這是人類在演化上為了應對飢荒所發展出的生存本能。當身體偵測到熱量不夠,會開始減少熱量消耗、降低代謝率,並且優先消耗肌肉組織來產生能量,因為肌肉比較「耗能」。

 

這會導致兩個後果:

1. 體重雖然下降,但體脂肪比例未必改善

2. 肌肉減少之後,基礎代謝率也會下降,你未來更容易復胖

 

根據國外一篇研究指出,如果只靠飲食控制而不搭配運動,所減去的體重中,大約有 30% 是來自肌肉。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剛減重時看起來瘦了,但臉色差、沒精神、皮膚鬆垮,甚至身體越來越「虛」。

 

2. 運動能提升基礎代謝,讓你越來越「耐吃」

 

所謂「基礎代謝率」(Basal Metabolic Rate, BMR),就是你在靜止狀態下,維持生命所需消耗的熱量。它占你每天總消耗的六至七成,而其中有一大部分來自於肌肉活動所需的能量。

 

意思就是:你肌肉越多,哪怕整天坐著不動,也比別人多消耗熱量。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吃很多卻不太胖,那不見得是他們代謝天生快,而是他們平常有在動,肌肉量比較高,基礎代謝自然也比較高。

 

持續運動、尤其是重訓,能夠幫助你建立肌肉基礎,讓你未來就算偶爾吃多一點,也不容易復胖。這才是健康減重的長久之計。

 

 

3. 有氧運動能有效動員脂肪,真正「燃脂」

 

說到燃燒脂肪,大家第一個會想到的通常是「慢跑」。沒錯,有氧運動是目前研究最多、證據最充足的燃脂方式之一。

 

什麼是有氧運動?就是像快走、慢跑、騎腳踏車、跳舞、游泳這類,能夠讓你心跳加快、持續1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運動。

 

有氧運動的特點是:

• 消耗熱量快

• 能夠直接動用脂肪來提供能量

• 對心肺功能提升有幫助

• 長期執行可改善血糖控制、降低胰島素阻抗

 

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建議,每週進行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就有助於控制體重與體脂肪,搭配飲食控制效果更佳。

 

4. 運動能改善「荷爾蒙失衡」,幫助你控制食慾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壓力大、失眠、心情不好時,特別容易想吃甜的、炸的、喝飲料?這跟你的「飢餓荷爾蒙」與「壓力荷爾蒙」有關。

 

研究發現,運動能夠調節以下幾種與體重有關的重要激素:

• 瘦體素(Leptin):幫助大腦判斷你吃飽了

• 飢餓素(Ghrelin):在你空腹時上升,促進食慾

• 胰島素(Insulin):幫助血糖進入細胞,過多會促進脂肪儲存

• 皮質醇(Cortisol):壓力荷爾蒙,過高會導致脂肪堆積

 

適度運動可以幫助這些激素達到更好的平衡,進而減少暴飲暴食、提升飲食控制的意志力。

 

尤其是睡不好、情緒低落、經前症候群的人,若能養成固定運動習慣,會發現自己比較不容易嘴饞,情緒也穩定許多。

 

 

5. 中醫觀點:運動能活血化瘀、助氣行津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肥胖常與「氣虛、濕重、痰阻」有關,當你長期久坐不動,氣血運行不暢,就容易出現代謝不良、水腫、便祕、食慾過盛等問題。

 

而適當的運動,尤其像是太極拳、八段錦、快走這類柔和運動,不但能提升氣機運行,還能「通腑化濁」,幫助脾胃代謝運作順暢。這就是中醫講的「動則生陽、靜則生陰」,想要減重,就得讓陽氣動起來,才能把脂肪「燃」起來。

 

 

減重為什麼一定要運動?

1. 防止瘦錯地方,維持肌肉量

2. 提升基礎代謝率,變成「耐吃體質」

3. 直接燃燒脂肪,減少體脂比例

4. 穩定荷爾蒙與血糖,避免暴食與疲勞感

5. 從中醫觀點來看,運動可助氣行津,活化代謝本源

 

所以,不要再以為節食是萬靈丹,也不要誤信「只吃減肥藥或代餐就能瘦」。真正有效又健康的減重方式,是飲食+運動雙管齊下,才不會讓你走回頭路,越減越難瘦。

 

 

哪些運動對減重最有效?看科學怎麼說

 

減重運動百百種,有人說要多做有氧,有人主張「肌肉才是燃脂機器」應該做重訓,還有人強調間歇運動能快速瘦身。那到底誰說的才對?其實答案是:都有道理,但還要看你的目標與身體狀況。

 

我們先來看一個國際上廣泛被引用的研究:

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曾進行一項為期 8 個月、針對 119 名過重或肥胖成人的研究,把參與者分為三組:

1. 單做有氧運動(如慢跑、踩飛輪)

2. 單做阻力訓練(如重量訓練)

3. 有氧+阻力訓練

 

結果發現:

「有氧+阻力訓練組」的減脂效果最明顯,且能保留肌肉量;

而單做阻力訓練雖然肌肉增加最多,但脂肪幾乎沒減少;

單做有氧運動者,雖然有減脂,但肌肉也明顯流失。

 

這也印證了一個現在越來越被接受的觀念:

最佳減重運動處方,是「有氧+阻力訓練」的組合。

 

 

一、有氧運動:燃脂的基本盤

 

有氧運動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熱量消耗方式,同時能夠提升心肺功能與代謝效率。包括快走、慢跑、游泳、跳繩、健身操、有氧舞蹈等都屬此類。

 

世界衛生組織(WHO)與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一致建議:

成人每週應進行 150 至 300 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 75 至 150 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才能有效控制體重並降低慢性病風險。

 

根據 2015 年發表於《Obesity Reviews》的一篇系統性回顧研究指出:

 

每週進行 300 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能平均減去 2~3 公斤體重,並顯著降低內臟脂肪與血糖值。

 

此外,有氧運動還有一個加分項:它可以「抑制食慾」。

運動後血液中一種叫 PYY 的飽足感激素會上升,幫助你更容易控制飲食,對於習慣情緒性進食的人來說,效果特別明顯。

 

不過,如果只做有氧,尤其是做得太多、強度太高,反而容易導致肌肉流失,進一步降低基礎代謝率,這就進入了「越減越難瘦」的惡性循環。

 

所以,這就要引入下一個關鍵元素:阻力訓練。

 

 

二、阻力訓練(重量訓練):打造不易復胖的體質

 

阻力訓練(Resistance Training),就是我們俗稱的「重訓」或「肌力訓練」。目的是刺激肌肉生長、強化骨骼結構與提升代謝效率。它的減重效果不是來自短時間大量熱量消耗,而是來自長期的體質改造。

 

研究發現,一公斤肌肉每天約消耗 13~15 大卡熱量,雖然看似不多,但如果你能成功增加 2 公斤肌肉,相當於每天「白吃」一份雞胸肉而不會胖!

 

2017 年一項發表於《Journal of Diabetes Research》的研究也指出:

 

肥胖者若每週進行 2~3 次阻力訓練,平均 12 週後可顯著提升胰島素敏感性、增加瘦體重,並在飲食不變的情況下減少體脂肪。

 

此外,重訓還能促進「後燃效應」(EPOC),也就是你運動結束後,身體仍維持較高的代謝狀態持續燃脂,有時甚至能持續數小時。

 

如果你不喜歡健身房,也可以在家做徒手重訓,像是深蹲、棒式、登山者、伏地挺身,搭配彈力帶或水瓶都能做到類似效果。

 

阿銘醫師建議:每週至少安排 2~3 天進行阻力訓練,每次約 30 分鐘,包含全身肌群。

 

 

三、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短時間燃燒大量熱量

 

對於時間不多、喜歡快狠準的朋友來說,「高強度間歇訓練」(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HIIT)是一個極具效果的選擇。

 

HIIT 是在短時間內反覆進行「爆發力運動」與「低強度恢復期」的訓練方式,例如:20 秒衝刺+10 秒慢走,重複 8 次(也就是 Tabata 的經典模式)。

 

根據 2019 年《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發表的一項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涵蓋 36 項研究):

 

HIIT 能在短時間內(通常一週僅 75 分鐘)達到與中等強度有氧運動相似,甚至更佳的體脂下降效果。

 

不過,HIIT 並不適合所有人。對於初學者、體重過重或心血管疾病風險者來說,強烈建議從較溫和的訓練開始,再逐步提高強度。

 

四、組合策略才是王道

 

綜合以上研究與臨床經驗,阿銘醫師最推薦的減重運動策略是:

「有氧+阻力訓練」的雙軌進行法。

 

舉例來說:

• 每週安排 3 次中等強度有氧運動(例如快走 30~45 分鐘)

• 再加上 2 次全身性重訓(例如徒手深蹲、核心訓練各30分鐘)

• 每天盡量活動身體,避免久坐(每天至少站立或走動達 6~8 千步)

 

這樣的搭配,不僅能提升燃脂效率、塑造身形,還能穩定內分泌與情緒,讓減重這件事變得不再那麼痛苦,甚至變成一種生活享受。

 

 

一種簡單又有效的運動——「超慢跑」

 

如果你覺得去健身房太麻煩、有氧跳不來、重訓器材太多,那阿銘醫師今天要介紹的這種運動方式,非常適合你——那就是「超慢跑」。

 

超慢跑(日文叫「スロージョギング」)來自日本福岡大學田中宏暁教授的研究,是一種低衝擊、高效率、門檻低的燃脂運動,特別受到中高齡族群與肥胖者的歡迎。

 

什麼是超慢跑?

 

簡單說,它就是比快走還慢的慢跑。但它的重點不是「速度」,而是「步頻」與「持續時間」。它不像傳統跑步那樣追求距離和配速,而是主張「在身體最舒服的狀態下跑起來」。

 

具體來說:

• 步頻:約 180 步/分鐘,小步快頻率

• 動作:腳掌落地為主,不用抬高膝蓋,像在原地輕快小跑

• 表情:能一邊跑一邊講話、微微笑,代表強度合適

• 空間:可在原地跑、走廊跑、客廳跑,只需一點點空間就行

• 時間:每天 10~30 分鐘,可分段執行也有效

 

你甚至可以邊追劇邊超慢跑,只要穿雙舒服的鞋子,站起來就能開始,零器材、零壓力、不怕下雨、不怕沒時間。

 

 

為什麼它對減重有效?

 

看起來像沒什麼在動,但別小看它的效果!

根據田中教授團隊的研究,一般人進行 30 分鐘的超慢跑,熱量消耗相當於快走 1 小時以上。而且因為衝擊小、不容易喘,你能持續做更久,反而更有效率燃脂。

 

根據日本《運動醫學期刊》刊載的臨床實驗,連續 8 週、每週 3~5 天執行超慢跑的受試者:

• 體脂肪平均下降 1.5~2.5 公斤

• 胰島素敏感度改善、空腹血糖下降

• 心肺功能顯著提升

• 主觀「疲勞感」反而減少,運動不再是壓力

 

對於體重基數較大、膝蓋不太能承受跑步衝擊的人來說,這是一種更安全、更持久的選擇。

 

 

阿銘醫師怎麼建議開始?

 

建議你可以從5 分鐘開始練習,每天增加 12 分鐘,逐漸達到 20~30 分鐘。

• 建議時間段:早上空腹後、飯後 1 小時或晚餐後

• 可以搭配音樂、計時器,幫助節奏穩定

• 若體力不佳,也可「走2分鐘+慢跑1分鐘」輪替開始

 

最重要的是「每天動一點,比偶爾強力動更有用」!

 

不管你選擇的是快走、重訓、有氧操,還是像今天介紹的「超慢跑」,阿銘醫師要強調的是:

 

「規律的動起來,比完美的運動菜單更重要。」

 

減重從來不是比誰瘦得快,而是比誰能夠健康、穩定地維持成果。找到適合自己、做得開心的運動,就是你能持久減重、瘦得健康的關鍵。

 

今天這集的分享,希望能讓你對「為什麼一定要運動減重」、「怎麼動最有效」,有更清楚的概念,也試著給自己一個挑戰——從明天起,站起來原地慢跑 5 分鐘開始,你會發現,身體真的會回饋你。

 

博士聊療天廣播訂閱連結:https://reurl.cc/3KxqeO

臻品中醫官網:https://www.fineherb.com.tw/tw

臻品植萃線上商店:https://shop.fineherb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