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課堂上頻繁眨眼、清喉嚨,常被老師誤會是搗蛋?其實,這可能是「妥瑞氏症」(又稱抽動症)。臻品中醫副院長 吳啓銘醫師 說明,妥瑞並非孩子能控制的行為,而是一種神經發展疾病。除了西醫的行為治療與藥物介入,中醫從「肝風內動、風痰上擾」角度切入,透過體質調理、穴位輔助,幫助孩子減少抽動、提升睡眠與情緒穩定。
妥瑞氏症是一種神經發展疾病,常見於 6–7 歲孩童,每 100 位兒童中約有 1–2 位出現症狀,男孩比例較高。
主要表現為:
動作性抽動:眨眼、聳肩、搖頭
發聲性抽動:清喉嚨、咳嗽聲、偶爾喊出字句
這些行為並非孩子故意,而是腦部神經訊號異常,就像打噴嚏般無法壓抑。
支持與觀察:症狀輕微時,以解釋與陪伴為主,不急於用藥。
行為療法(CBIT):透過習慣逆轉訓練,學會控制抽動。
藥物治療:當症狀影響學習或社交,會考慮多巴胺拮抗劑或 α₂ 受體促效劑。
特殊療法:如深腦刺激、經顱磁刺激,目前僅限於嚴重案例。
多數孩子在青春期後症狀會自然減輕甚至消失。
中醫認為妥瑞屬於「風動之症」,常與肝、脾、心相關:
肝氣不舒 → 情緒敏感,抽動易發
脾虛生痰 → 鼻塞、咳嗽加重
風痰上擾 → 抽動與發聲症狀
肝陽偏亢、風火上擾:易怒、動作劇烈 → 調肝熄風
陰虛風動、肝腎不足:夜間加劇、失眠 → 滋陰安神
痰熱蒙竅、清竅不利:痰多、飲食偏膩 → 化痰清熱
百會穴:鎮靜安神,助眠
神門穴:安定情緒,提升專注
風池穴:舒緩頸部抽動
太衝穴:疏肝解鬱,減少情緒誘發
不壓抑、不責怪:避免責備,陪孩子學習自我覺察。
生活規律:早睡、少 3C、避免油炸甜食,安排適度運動。
社交與學校支持:和老師溝通,減少誤解與排斥。
妥瑞不是孩子的錯,更不是教養不當的結果。多數孩子會隨年齡增長而改善,中醫可透過調理體質、針藥並用,幫助孩子減少抽動、改善睡眠與情緒,讓學習與生活更穩定。
若孩子有頻繁眨眼、清喉嚨、夜間失眠等困擾,建議及早諮詢醫師,透過中西醫整合照護,為孩子打造更安心的支持環境。也建議至臻品中醫諮詢,由吳啓銘博士副院長提供專業調養建議。
臻品中醫診所 04-2475-6986 台中市東興路2段341號
博士聊療天廣播訂閱連結:https://reurl.cc/z5DEAa
臻品中醫官網:https://www.fineherb.com.tw/tw
臻品植萃線上商店:https://shop.fineherb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