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轉涼,許多人開始進補,羊肉爐、薑母鴨紛紛上桌。但臻品中醫創辦人陳勇利博士院長提醒:「不是每個體質都適合補!」有些人吃補反而容易上火、失眠、便秘。中醫強調「辨體質而補」,秋季更要注意固肺養陰。本文將帶你了解體質與飲食搭配、秋季節氣養生建議,以及如何透過簡單方法判斷自己的體質。
中醫認為,吃補要「因人而異」。
羊肉爐、薑母鴨、藥燉排骨 → 適合 虛寒體質(怕冷、手腳冰冷)
不適合實性、熱性體質(口乾、便秘、容易嘴破)
👉 如果想調整料理方式,可:
薑母鴨:減少薑片、麻油與米酒,用枸杞、玉竹、麥門冬平補取代。
羊肉爐:可改排骨湯,去掉肉桂、桂枝等辛溫藥材。
藥燉排骨:熟地改為生地,避免過度燥補。
秋季屬燥,中醫養生強調「固肺養陰」。
立秋(8/7):暑熱未退,開始注意退熱。
處暑(8/23):暑氣漸退,開始滋陰養陽。
白露(9/7):預防秋燥,多吃粉光參、百合、沙參、川貝。
秋分(9/22):氣溫轉涼,腸胃易不適 → 山藥、枸杞、丁香草豆寇。
寒露(10/8):滋陰潤燥,多食芝麻、紅棗、山藥。
霜降(10/23):溫補身體,適度進補但避免過量辛辣。
👉 秋天飲食應少吃燒烤、炸物,多補水與潤燥食材。
寒性體質:血壓低、舌淡、大便不成型、手腳冰冷
熱性體質:血壓偏高、舌紅、容易便秘、口乾
虛性體質:聲音低弱、手心腳心熱、病後恢復慢
實性體質:聲音洪亮、精力旺盛、怕熱少穿衣
👉陳勇利博士院長提醒:這些只是簡易判斷方式,準確的體質分析仍需專業中醫師綜合舌脈與症狀評估。
秋季進補不是人人適合,只有了解自己體質,搭配對的食材與作息,才能真正達到「固肺養陰」的效果。若你經常感到咳嗽、怕冷或燥熱上火,陳勇利博士院長建議尋求專業中醫師診斷,讓補養更精準。
臻品中醫診所 04-2475-6986 台中市東興路2段341號
博士聊療天廣播訂閱連結:https://reurl.cc/QZQ3XO
臻品中醫官網:https://www.fineherb.com.tw/tw
臻品植萃線上商店:https://shop.fineherb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