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不只炎熱,更常讓人覺得「濕氣重」,頭昏腦脹、胃口差、甚至皮膚癢、關節痛。陳勇利博士院長提醒,若濕氣長期滯留,會影響氣血循環與免疫力,導致各種不適。本文整理 6 大濕氣症狀、日常祛濕方法,以及 5 大中醫推薦祛濕食物,幫助你在潮濕夏季維持輕盈健康。
頭重、昏沉、沒精神:濕氣阻礙氣血,導致頭腦昏沉、四肢無力。
呼吸道不適:經常咳嗽、流鼻涕,卻不一定是感冒。
胃腸困擾:脹氣、消化不良、大便黏膩難排。
女性經期異常:濕氣影響子宮,易造成月經不順或分泌物增多。
皮膚問題:濕疹、汗疹、皮膚癢,尤其容易出現在手腳。
關節痠痛、浮腫:濕氣困於關節,會加重關節炎或造成酸脹腫痛。
在中醫觀點中,濕氣與關節炎密切相關,統稱為「痺症」:
寒痺型:天冷時關節痛、怕風,常用葛根、桂枝調理。
熱痺型:伴隨口乾、便秘、煩躁,適合石膏、知母等藥材清熱。
虛痺型:病程久、關節變形、腰痠背痛,可用當歸、川芎、黃耆補益。
多運動排汗:幫助濕氣由毛孔排出。
飲食清淡:少吃甜食、油炸與啤酒,避免生冷冰品。
保持乾爽:避免穿潮濕衣物、淋雨後應立即換衣並吹乾頭髮。
利用蒸氣或泡湯:透過流汗促進體內濕氣排出。
規律作息:避免熬夜,幫助脾胃運化正常。
綠豆:清熱解毒、消暑利尿,夏季煮湯最佳。
大薏仁:健脾去濕,幫助排水腫、美白肌膚,但虛寒體質不宜多吃。
玉米鬚茶:利尿消腫、清除體內濕熱,還能改善血壓與血糖。
四神湯:蓮子、芡實、茯苓、山藥組合,健脾補腎、利濕消脹。
生薑:促進血液循環,幫助驅寒祛濕,雨淋後或冷氣房久坐者可適量補充。
炎熱潮濕時,很多人長時間待在冷氣房,反而讓身體難以排汗。透過泡湯或泡腳,能加速血液循環,幫助濕氣與代謝廢物排出。夏天建議以半身浴或泡腳為主,每次控制 30 分鐘內,避免過度燥熱。
夏季濕氣重,容易讓人覺得「越休息越疲倦」。陳勇利博士院長提醒,想要真正去濕,關鍵不只是靠喝茶或飲食,而是要從生活習慣調整,配合中醫體質調理。若你長期有頭重、胃口差、痠痛或濕疹困擾,建議尋求專業中醫診斷,找到最適合的祛濕方法。
臻品中醫診所 04-2475-6986 台中市東興路2段341號
博士聊療天廣播訂閱連結:https://reurl.cc/7MxVbk
臻品中醫官網:https://www.fineherb.com.tw/tw
臻品植萃線上商店:https://shop.fineherb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