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一到,很多人開始容易感冒、咳嗽、喉嚨痛?陳勇利博士院長說明,秋季氣候由熱轉涼,人體陰陽失衡,正是保養免疫力的重要時機。中醫強調「根據體質選對藥」,若能辨別自己屬於風寒型或風熱型感冒,並配合合適的草本藥材調養,就能降低感冒發生率。尤其秋天六大節氣各有保養重點,適度調整飲食、配合溫和藥材,就能提升抵抗力,避免反覆感冒。
秋天自立秋起到霜降止,每個節氣都有不同的保養方向:
立秋(8/7):天氣仍熱,注意清熱退火。
處暑(8/23):暑氣漸退,建議開始滋陰。
白露(9/7):早晚溫差大,預防秋燥,適合人參、沙參、百合、川貝等藥材潤肺益氣。
秋分(9/23):晝夜均分,氣候轉涼,腸胃易受影響,可用山藥、枸杞、茯苓、丁香調理脾胃。
寒露(10/8):氣溫更冷,注意滋陰潤燥,芝麻、紅棗、山藥、糯米都是好選擇。
霜降(10/23):寒氣將至,應開始適度溫補。
流行性感冒病毒可分為 A、B、C 三型,其中 A 型變異快、最容易引起大流行;B 型多在潮濕環境發作;C 型相對穩定。秋季氣候忽冷忽熱,體質偏弱或免疫力不佳者更容易中招。
中醫將感冒大致分為兩型:
風寒型感冒:症狀包括怕冷、鼻塞、流清鼻涕、頭痛、喉嚨癢。常用藥材如荊芥、防風、羌活、前胡、枳殼、甘草,幫助祛風散寒。
風熱型感冒:症狀表現為咽喉痛、不怕冷、流黃鼻涕、咳嗽。常見藥材如金銀花、連翹、桑葉、菊花、牛蒡子,有助於清熱解毒。
很多人以為「吃參就能提升免疫、避免感冒」,其實並非人人適合。陳勇利博士院長提醒:中醫調養是將體質調至「中間值」,讓免疫力發揮最佳狀態。如果本身已屬「熱症體質」,再吃粉光參或高麗參,反而可能讓免疫系統失衡,更容易感冒。
秋天想要少感冒,不能單靠補品,而要依體質調整:
虛寒體質:手腳冰冷,怕吹風,可選用人參、山藥來補氣健脾。
燥熱體質:口乾舌燥、咽喉不適,適合百合、川貝、桑葉來潤肺。
腸胃虛弱者:常腹脹或消化不良,可選枸杞、茯苓、丁香來調理。
秋季養生不在於吃得多,而是吃得對。陳勇利博士院長提醒,若能依照節氣調整飲食、根據體質挑選合適的藥材,就能降低感冒風險,並同時提升睡眠與免疫力。若您在秋冬時常感冒不斷,或補品越吃越累,建議至臻品中醫由專業醫師診斷,找到最適合的調養方式。
臻品中醫診所 04-2475-6986 台中市東興路2段341號
博士聊療天廣播訂閱連結:https://reurl.cc/OjZY5v
臻品中醫官網:https://www.fineherb.com.tw/tw
臻品植萃線上商店:https://shop.fineherb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