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

健康專欄

EP57 立冬進補,當心補過頭?臻品中醫陳勇利博士院長提醒飲食與運動並行

播客「博士聊療天」文章 健康小常識 2022/11/03

立冬進補,為何要小心?

立冬象徵秋去冬來,不少人習慣大啖薑母鴨、羊肉爐、麻油雞或十全大補湯,認為「進補」才能補足元氣。
然而,陳勇利博士院長提醒,現代人多數營養過剩、活動量不足,若盲目大補,可能出現失眠、口腔潰瘍、便祕、痔瘡、皮膚紅疹等「補過頭」症狀,反而傷身。

 

四神湯:調養消化的平補選擇

冬天補身,首先要顧好腸胃消化。歷史上的「四神湯」正是常見的平補藥膳,由蓮子、芡實、淮山、茯苓組成,搭配豬肚或豬腸熬煮,幫助健脾、利濕、養心安神。
相比薑母鴨、羊肉爐等熱性補品,四神湯屬於「平補」,適合大多數人日常保養。

 

兩種體質,進補要謹慎

  • 陰虛有熱:常熬夜、體質偏瘦、口乾舌燥、皮膚易過敏。

  • 痰濕內盛:常吃油膩、肥胖、舌苔厚、身體沉重。
    以上兩種體質若過度進補,容易引發上火。建議以「清補」為主,搭配溫和的藥膳或茶飲即可。

 

吃素也能補冬

素食者冬令進補,重點在於補充蛋白質。可多吃毛豆、鷹嘴豆、黑豆等豆類,並搭配木耳、豆腐等平補食材。
常見的四物湯、八珍湯等溫和藥膳,也能幫助補氣活血,是素食族群不錯的選擇。

 

花草茶:日常進補的另一種選擇

除了補湯,養生茶也是冬季調養的好幫手。

  • 粉光元氣茶:適合體虛、怕冷族群,能在寒冷天氣補充元氣。

  • 枸杞覺明茶:適合偏燥、易便秘的族群,溫和調養,口感清爽。
    這類平補茶飲,不僅日常好入口,也能陪伴冬季進補,避免大補上火。

 

運動勝於進補

立冬進補不如適度運動!研究顯示,40 歲後肌肉量每 10 年下降 8%,70 歲後加速流失。
適當的阻力訓練(如彈力帶、深蹲、啞鈴)能維持肌肉量,預防肌少症與骨質疏鬆,比單靠進補更有效。
飲食方面,應注重:

  1. 三餐均衡蛋白質(每天至少每公斤體重 1~1.2 克)。

  2. 補充白胺酸(來自海鮮、牛肉、雞肉、起司)。

  3. 維生素D攝取(多曬太陽或吃鮭魚、鯖魚)。

 

陳勇利博士院長專業建議

陳勇利博士院長提醒:立冬進補不在於「吃得多」,而是要依體質調理,搭配運動,才能真正養生。若想進一步了解適合自己的冬令調補方式,建議由專業中醫師診斷後給予建議。

 

 

 

 

 

 

 

臻品中醫診所 04-2475-6986 台中市東興路2段341號

博士聊療天廣播訂閱連結:https://reurl.cc/1G6O1p

臻品中醫官網:https://www.fineherb.com.tw/tw

臻品植萃線上商店:https://shop.fineherb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