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在春夏或換季時,特別容易出現過敏、疲倦、水腫等狀況。中醫認為,這和「濕氣」有密切關係。環境濕度高、長期待在冷氣房、飲食偏重口味或缺乏運動,都可能讓濕氣在體內累積,影響健康。
當體內濕氣過多時,脾胃代謝受到影響,就像池塘積水不流動,容易出現渾身沉重、腸胃不適、甚至皮膚發癢的問題。
中醫將濕氣分為兩種:
外濕:來自環境,例如潮濕的空氣、淋雨或穿著濕衣服。
內濕:來自飲食與生活習慣,例如過多生冷食物、缺乏運動,導致代謝不佳。
當濕氣堆積而無法代謝,就會停留在經絡、關節或臟腑,引發各種不適。這就是俗稱的「濕氣重」。
若你有以下幾種狀況,就要注意可能是濕氣堆積:
頭重如裹、容易疲倦。
咽喉有痰、總想清喉嚨。
腸胃悶脹、排便不成形。
皮膚濕疹、手腳汗皰疹反覆。
四肢浮腫、關節痠痛。
舌頭腫大帶齒痕,舌苔厚膩。
排便黏膩或腹瀉。
女性分泌物增加。
這些信號提醒你:體內代謝功能可能失衡,需要調整生活習慣。
規律運動是最自然的祛濕方式。建議每週至少三次、每次30分鐘以上,例如快走、瑜伽、游泳。排汗能幫助身體將濕氣從毛孔排出。若不方便運動,也可透過蒸氣浴或溫熱泡腳來促進代謝。
少吃油膩、甜食與冰品:蛋糕、甜點、啤酒等容易助濕。
避免過多生冷食物:如西瓜、哈密瓜、蘆薈,容易增加脾胃負擔。
飯後避免立刻運動:至少休息30分鐘再開始,才不影響消化。
以下幾種食材,適合平時日常保養:
薏仁:健脾滲濕,常見於薏仁水、薏仁粥。
紅豆:富含鉀與纖維,有助排水消腫。
綠豆:清熱解毒,適合濕熱體質。
玉米鬚:利水消腫,可煮湯或泡茶。
冬瓜:消腫利尿,還能清熱解暑。
四神湯(蓮子、芡實、茯苓、山藥):幫助脾胃健運,改善濕氣困擾。
生薑:能發汗祛濕,日常煮湯或泡茶時加入幾片即可。
使用除濕機:保持室內乾爽,避免潮濕環境助長濕氣。
搭配循環扇:加速空氣流通,提高除濕效果。
保持衣物乾燥:避免穿著濕衣服、鞋襪,淋雨後應立即換洗。
中醫提醒,祛濕並不是越快越好。體內濕氣排出時,身體也會消耗能量,因此要注意補充足夠營養。
建議:
適量白米飯:提供能量幫助脾胃運化。
足量飲水:每天2000–3000cc,幫助自然排尿排濕。
若濕氣長期困擾,甚至伴隨腸胃不適、關節疼痛或失眠,建議尋求中醫師的專業調理。透過體質辨證,才能更精準地使用中藥與食療,改善脾胃功能,從根本調整。
✅ 陳勇利博士院長提醒
體內濕氣並非一朝一夕形成,需要透過飲食、作息、運動與環境調整,才能慢慢改善。
若你經常感到疲倦、頭暈、腸胃不適,建議及早檢測體質,透過專業中醫調理,讓身體恢復輕盈舒暢。
臻品中醫診所 04-2475-6986 台中市東興路2段341號
博士聊療天廣播訂閱連結:https://reurl.cc/Wv6WzO
臻品中醫官網:https://www.fineherb.com.tw/tw
臻品植萃線上商店:https://shop.fineherb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