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

健康專欄

EP95《待在室內也會中暑?中暑到預防全攻略!》

2023/08/03

本集重點

1.中暑徵兆:身體熱、皮膚乾躁發紅、心跳過快、呼吸過快、低血壓、頭痛、頭昏、噁心、嘔吐。

2.中暑依嚴重度可分 3 個階段,依序為熱痙攣、熱衰竭、熱中暑

3.中暑刮痧,以刮痧板,沿著頸後部由上往下輕刮至大椎、由內往外刮至肩膀,局部3至5分鐘為限,全身不可超過15至20分鐘。



 

今年夏天真是太悶熱了,常常覺得自己快被烤熟了,有時還會頭痛、想吐,這樣是中暑嗎?

其實當出現頭痛、想吐,或是心跳變快、大量流汗這些異常狀況時,很有可能已經進入了中暑了前身─「熱衰竭」的階段,這時如果不趕快降溫,就會惡化成真正的中暑、嚴重甚至需要送醫急救,因此不可不慎!


那中暑是怎麼發生的?
當外界氣溫較高、正在運動產生熱量,或是人體代謝變化而讓體溫上升時,維持體溫恆定的機制就會透過增加血液循環與排汗,來幫助人體降溫。如果降溫機制失靈,就會引發俗稱「中暑」的熱傷害,而失控上升的體溫會造成人體各項機能的損傷,嚴重時甚至可能造成休克、死亡的後遺症!


中暑會有哪些症狀呢?
中暑時,起初會覺得身體熱、皮膚乾躁發紅、心跳過快、呼吸過快、低血壓。若情況繼續惡化,會導致熱調節機能失效,身體體溫上升很高,產生無法流汗、頭痛、頭昏、噁心、嘔吐、視力障礙等症狀,甚至會造成多個器官衰竭、神智混亂、定向力變差、以及昏迷、抽筋等情形。

中暑依嚴重度可分 3 個階段,依序為熱痙攣、熱衰竭、熱中暑,其差異如下:
1.熱痙攣
因為勞動大量出汗時,電解質也會同時損耗,如果只補充水份,就會引發熱痙攣。
2.熱衰竭
會出現心悸、血壓下降、頭痛、情緒激動、噁心嘔吐、協調能力下降、虛弱頭暈、抽筋,此時測量體溫約為 36~40 度之間。
3.熱中暑
熱衰竭症狀越加嚴重,合併出現意識混亂、頭昏、步態不穩、異常行為、不當語言、癲癇及昏迷,此時測量體溫會大於 40 度。

如果中暑了,請家人刮痧有用嗎?
正確的中暑刮痧法是先在皮膚上塗抹嬰兒油或萬金油,做為刮痧時的潤滑劑,避免皮膚受傷。刮痧時可以刮痧板,沿著頸後部由上往下輕刮至大椎、由內往外刮至肩膀,局部3至5分鐘為限,全身不可超過15至20分鐘。

聽說待在室內也可能會中暑?中醫是如何治療中暑的呢?
在中醫觀點,中暑可分為「陽暑」和「陰暑」2 種。平時在戶外奔波、流汗過度,造成的不適是陽暑,而室內中暑屬於陰暑。
陽暑:
是在炎熱的戶外奔波、勞動、運動,流汗過度且水份補充太少所造成。症狀輕微時會出現身體發熱、多汗、頭暈、頭痛、口渴、四肢倦怠等症狀;嚴重會出現呼吸急促、意識不清等症狀。
陽暑時應趕緊替患者降溫,移至陰涼處並將衣服解開,幫助體內熱氣排除;並給予水分補充,將流失的水分、電解質補回來,可用水與運動飲料以 2:1 比例混合著喝。
外出活動時,應穿著寬鬆透氣衣物、戴帽子、撐陽傘,並定時至陰涼處休息、補充水分;平時可適量食用綠豆湯、薏仁湯、瓜類等涼性食物,或喝清涼降火的青草茶、麥茶、酸梅汁。

陰暑:由於長時間待在室內吹冷氣、喝冰飲者,突然走到室外炎熱處,人體無法適應劇烈溫度變化所造成;或原本在高溫下運動,在大汗淋漓狀態下,突然進入冷氣房內或去沖冷水,使皮膚表面毛孔、微血管急速收縮,讓體內有熱氣卻出不了汗,熱氣持續存在而造成不舒服狀況。會出現微微發熱、無汗、疲倦、頭痛、噁心、流鼻涕、頭暈等類似感冒的症狀。

 

陰暑時,可至藥局購買感冒藥,或赴診所看診,服用藥物來緩解不適;可多喝溫熱水或紅糖薑湯,能補充水分並幫助體表發汗。此時不適合刮痧,因為毛孔在緊閉的狀態下,無法藉由刮痧將熱氣排出體外。不過,可以多按摩兩穴道「內關穴」、「神門穴」,幫助緩解頭痛、噁心等不舒服症狀。

預防陰暑發生,可以在冷氣房內穿著外套或戴帽子,避免室內外溫差過大,造成身體不適;飲食應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生冷、油炸食物;另外,平時多喝水、多運動、保持充足睡眠,避免快速喝下冷飲、避免電風扇直吹。

那西醫是如何治療中暑?
將過高的體溫迅速予以降低。糾正水、電解質與酸鹼的紊亂和積極防治休克、腦水腫等。降溫的具體方法有兩種:
1、物理降溫
將患者安置在常溫(25℃)的安靜病室中。在頭部、腋下和腹股溝等處放置冰袋,用冷水、冰水或酒精擦身,同時用風扇向患者吹風。必要時可將患者全身除頭部外浸在4℃的水浴中,給患者四肢降溫,以防止周圍血液循環的瘀滯。在物理降溫初期,由於表皮受冷的刺激可引起皮膚血管收縮和肌肉震顫,反而影響散熱甚至促進機體產熱,使體溫上升。因此,目前多數主張用藥物及物理聯合降溫方法。

2、藥物降溫

目前採用的降溫藥物主要是氯丙嗪,其作用有以下幾方面:控制下丘腦部體溫調節中樞;擴張周圍血管,加速散熱,鬆弛肌肉,減少肌肉震顫,防止身體產熱過多;降低細胞的氧消耗,使身體更好的耐受缺氧,對抗組織胺的作用,預防休克。阿司匹林等藥物可與氯丙嗪協同使用。在上述各種降溫過程中,必須加強護理,密切注意體溫、血壓和心臟情況。一待肛溫降至38℃左右時,應立即停止降溫,以免發生體溫過低而虛脫的危險。

 

除了在烈日下的工作者外,還有哪些人容易中暑呢?
這10種人最容易中暑,要注意。

1.嬰幼童:人體在正常的狀況下,體溫會維持在36~37℃,這是腦部的下視丘和神經中樞聯合調控作用,幫助體溫維持恆定。但在酷暑環境下的溫度可能高達38~40℃,這時就會藉由流汗機制來帶走身上的熱量。但嬰幼兒的汗腺還未發育成熟,而且汗腺數量也較少,所以無法透過流汗蒸散體表溫度排熱,再加上嬰幼兒新陳代謝旺盛,皮下脂肪又較多,造成產熱的速率比成人高,但排熱的速率卻較慢,所以使得嬰幼童的體溫快速飆升,容易中暑。


2.孕產婦:孕婦因為腹中有寶寶,所以產熱較平常人多,或是婦女在懷孕或產後體力消耗大,身體虛弱,免疫力下降,所以加上長期在溫度較高又不通風的室內就容易中暑。


3.60歲以上或有慢性病的長者:60歲以上或有慢性病的長者,循環系統及調節體溫的功能較差,所以體溫受環境溫度的影響大,再加上皮膚排汗的能力衰退,當大量體熱蓄積體內,無法及時散熱時,就會容易發生中暑。


4.心血管疾病患者:炎熱的氣候會使心血管病患的交感神經興奮,加重心血管的負荷。尤其是心臟功能不全者,他們體內的熱量不能及時發散而累積,所以容易中暑。

 

5.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很容易發生熱量累積在體內,但病人卻因為對內外環境的溫度變化反應遲鈍的關係,造成察覺中暑症狀的時間較慢而容易中暑。

 

6.感染性疾病患者:細菌或病毒性感染會產生內源性致熱源,作用於調節中樞加速體溫升高,而發炎反應會釋放出使血管痙攣收縮的物質,會造成人體散熱不良,容易中暑。

 

7.體重過重者:體重過重者的身體所生產的熱量容易囤積,因此熱量較一般人多,再加上皮下脂肪較厚,導致身體的散熱能力不佳,就比較容易中暑。


8.營養不良者:缺乏營養素的情形,容易使人體血壓下降,造成反射性的血管收縮。此外,營養不良者,也容易反覆腹瀉,導致脫水和電解質紊亂發生中暑現象。\


9.使用特定藥物者:若有服用抗組織胺、利尿劑、瀉藥等患者,這些藥物可能會使血管收縮,對身體的排汗散熱、調節體溫的機制有所影響,增加中暑的發生率。

 

10.睡眠及飲水不足者:睡眠不足,會使免疫力下降及降低出汗的效率。

 

平時該如何預防中暑呢?
1. 多喝水
一次喝水量大約抓 200 至 300 毫升,少量多次飲用。
每個人依據年齡、性別、活動量、健康狀況等因素不同,每日水分的需求量也不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用自己的「體重乘以 30 毫升」去計算,就是一天最基本所需要的飲水建議量。

2.吃消暑食材
炎熱的氣溫卻會造成體內濕氣過重,讓人渾身無力、虛胖水腫、腸胃不適,想要祛除濕氣可以透過食療輔助,排出濕氣找回輕盈。
(1)鳳梨
鳳梨膳食纖維豐富,且含維生素 B 群、C 和鎂、錳、鐵、鉀等礦物質,其中「鳳梨酵素」,不僅能促進腸胃消化,改善腸胃容易脹,還能分解蛋白質。《本草綱目》紀載鳳梨性味甘、微澀平,歸脾、胃經,有清暑解渴之功效。
(2)西瓜
西瓜含有維他命 C、維他命 A、鉀、維他命 B 群及纖維等營養成分,吃紅肉品種還可補充β胡蘿蔔素,增加皮膚抗菌的能力。夏天食用瓜類食材可除濕,但若是偏涼或寒濕體質的人就需要少吃。
(3)薏仁
薏仁含有薏苡素和酚酸,對皮膚有淨白的效果,同時能顧脾胃又能增強消腫除濕,很適合女性食用。但孕婦、體質陰虛、脹氣、使用利尿劑或降血壓藥的人盡可能避開食用。
(4)綠豆
每 100 克的綠豆不僅含有 11.2 毫克膳食纖維,礦物質鉀、鎂含量都不低,具清熱解毒、利水消腫、能舒緩濕疹痛癢等功效。綠豆屬於澱粉,要當成主食吃,避免引起血糖高。

3.喝薰衣草香茶
這款茶有舒服的薰衣草香氣,可以平衡身心、促進新陳代謝、幫助消化,裡面也加入七葉膽、幫助降火氣,喝完嘴巴也香香的,很舒服。

中暑時,可以按壓甚麼穴道幫助舒緩?
可以按壓
1.內關穴:安定心神、改善胸悶、減少噁心想吐的感覺
2.大椎穴:疏風清熱益氣(坐著微低頭,脖子後方鼓起最明顯的地方就是大椎穴)

 

 

博士聊療天廣播訂閱連結:https://reurl.cc/q073d3

臻品中醫官網:https://www.fineherb.com.tw/tw

臻品植萃線上商店:https://shop.fineherb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