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因壓力大、作息不規律,常常出現「出遠門就肚子痛」或「一緊張就跑廁所」的情況。這樣的症狀若持續三個月以上,就有可能是腸躁症(IBS)。研究指出,台灣約有 20% 人口受腸躁症困擾,遠高於全球平均的 10%,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腸躁症主要可分為四種型態:
便秘型:排便困難、糞便乾結。
腹瀉型:反覆水瀉,容易因緊張或飲食誘發。
交替型: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
不確定型:症狀多變,難以歸類。
若肚子痛、脹氣、排便型態改變,且症狀持續三個月以上,就應懷疑是腸躁症,並排除其他疾病。
壓力與情緒:腸道被稱為「第二大腦」,壓力或情緒激動會直接影響腸胃蠕動。
個性因素:容易緊張、焦慮、急躁的人較常見。
飲食習慣:吃太快、三餐不規律、偏好高油脂或生冷食物,都會刺激腸道。
在中醫理論中,腸躁症多與「肝鬱」與「脾虛」有關:
肝鬱脾虛型:因壓力而誘發,常見腹痛、便祕與腹瀉交替。
脾虛濕盛型:食慾差、倦怠、腹瀉。
脾胃陰虛型:多見於久病或年長者,常有便祕、消瘦、口乾。
👉 中醫治療強調辨證論治,透過調和肝脾功能,幫助腸道恢復穩定。
飲食習慣
放慢吃飯速度,避免暴飲暴食。
減少油膩、辛辣、生冷與乳製品攝取。
依類型調整食材
腹瀉型:補充鈉鉀與水分,可吃香蕉、馬鈴薯。
便祕型:增加膳食纖維,多吃海藻、牛蒡、蘆筍。
交替型:多攝取維生素B群,像是菠菜、豆類、堅果。
生活習慣
規律運動,促進腸胃蠕動與減壓。
保持規律作息,避免長時間久坐。
補氣健脾茶:西洋參、白芍、甘草
疏肝解鬱茶:藿香、陳皮、薄荷
若不方便自行煮茶,也可選擇專業醫師調配的草本茶飲,幫助日常保養。
合谷穴:虎口肌肉隆起處,能舒緩腹痛。
太衝穴:位於大拇趾與第二趾間,有助情緒放鬆。
足三里穴:膝下四指幅,促進腸胃蠕動。
若出現以下情況,需警惕大腸癌等疾病:
排便習慣突然改變
體重減輕、食慾差
出現貧血、家族有大腸癌病史
👉 腸躁症不會直接變成癌症,但若症狀異常加劇,仍需及早檢查。
📌 結語
腸躁症不只是腸胃問題,還與壓力、情緒、飲食習慣密切相關。改善生活作息、調整飲食、適度運動,並配合中醫調理,都能幫助腸胃恢復平衡。
臻品中醫診所 04-2475-6986 台中市東興路2段341號
博士聊療天廣播訂閱連結:https://reurl.cc/E48YQg
博士聊療天YouTube訂閱連結:https://reurl.cc/kra3zL
臻品中醫官網:https://www.fineherb.com.tw/tw
臻品植萃線上商店:https://shop.fineherb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