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大家好!歡迎來到《博士聊療天》,我是你們的好朋友臻品中醫阿銘醫師,隨著農曆新年的腳步越來越近,尾牙、朋友聚餐、還有領年終獎後的小慶祝,幾乎成了每個人的行程重點。
不過,說到聚餐,大家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吧:眼前一桌佳餚,紅燒蹄膀、蜜汁雞翅、年糕甜湯,實在是讓人難以抗拒,但當你回到家,站上體重計的那一刻,瞬間後悔……『怎麼胖得這麼快?』
這個情況並不奇怪,因為聚餐的食物熱量往往很高,而且我們常常吃得又快又多,身體根本來不及告訴我們已經飽了。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如何在這段聚餐高峰期,既能享受美味,又能守住健康和體態的秘訣!」
「其實,聚餐容易讓人發胖,並不是單純的吃得多而已,背後有許多科學和生理機制在影響著我們的體重管理。接下來,我們就來揭開其中的秘密。」
1. 胰島素:身體囤積熱量的指揮官
「胰島素是一種調節血糖的核心激素,當我們吃甜點、喝含糖飲料,或者吃澱粉含量高的食物時,血糖會快速上升,胰島素就會大量分泌,幫助細胞吸收葡萄糖並轉化為能量。
但是,問題來了:如果我們一次吃進的糖分超過身體需要,胰島素就會把多餘的糖轉化成肝醣或脂肪儲存起來。尾牙和聚餐的餐桌上,紅燒肉、滷豬腳、火鍋的湯底,還有甜點像是蛋糕、年糕,都是血糖和胰島素的『刺激劑』,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覺得,聚餐後幾天就胖了一圈的原因。」
如何應對?
「避免胰島素失控的關鍵,是控制進食的順序和速度。聚餐時,先吃高纖維的蔬菜,再吃蛋白質,最後才吃澱粉和甜點,能有效降低血糖波動,減少胰島素的大量分泌。」
2. 瘦體素:飽足感的傳遞者
「瘦體素是由脂肪細胞分泌的一種荷爾蒙,它的主要工作是告訴我們的大腦:『你已經吃飽了,可以停下來了。』但當我們吃太多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時,身體可能會產生『瘦體素抗性』,也就是大腦接收不到飽足感的訊號。
所以,明明我們已經吃得很飽了,但還是忍不住再來一盤燒烤,或者再喝一杯手搖飲,結果就是不小心過量了。」
如何應對?
「為了減少瘦體素抗性,我們可以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比如綠葉蔬菜、燕麥和豆類,這些食物能延長飽足感,讓大腦更容易接收到『飽了』的訊號。」
3. 腸泌素:延緩飢餓的守護者
「腸泌素(GLP-1)是一種腸道分泌的激素,它能延緩胃排空的速度,並增強飽足感。然而,當我們進食過快,或者吃了過多精緻的高脂肪食物時,腸泌素的分泌會受到抑制,這就是為什麼聚餐時,明明吃了好多,卻很快又感到餓的原因。」
如何應對?
「聚餐時,養成細嚼慢嚥的習慣,每一口至少咀嚼15-20次,讓腸泌素有時間發揮作用。同時,避免過多攝取油炸類或高脂肪的食物。」
4. 壓力荷爾蒙:誘發情緒性暴食
「尾牙或朋友聚餐,總是伴隨著一些壓力,像是上司的敬酒、朋友的熱情邀約,甚至是領到年終後的情緒放鬆。這些情緒會讓我們的身體分泌大量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而皮質醇不僅會增加我們對高熱量食物的渴望,還會減緩脂肪的分解,讓體重更容易增加。」
如何應對?
「減少情緒壓力的最好方法,是把注意力放在聊天或互動上,而不是食物。多喝水、茶或無糖飲料,也能幫助你避免用食物來緩解壓力。」
「聽到這裡,大家應該了解,聚餐時我們的身體正在面對多重挑戰:胰島素、瘦體素、腸泌素、皮質醇,這些荷爾蒙的作用會共同影響我們的食慾、代謝和體重。那麼,我們能做些什麼來平衡這一切呢?接下來,我會跟大家分享幾個簡單又實用的小技巧,幫助你在聚餐時守住健康和體態!」
1. 聚餐中的飲食選擇原則
「聚餐的時候,面對滿桌的佳餚,我們常常會不知從何下手,結果忍不住每道菜都嘗,最後吃得過量。其實,只要掌握幾個簡單的飲食選擇原則,就能吃得開心又健康。」
原則一:以蔬菜為主,降低熱量密度
「年菜中常見的紅燒肉、滷豬腳、油炸食品,熱量密度都很高。如果一桌菜裡有涼拌青菜、清炒時蔬,或是涼拌木耳,建議優先選擇這類低熱量、高纖維的食物來墊胃。這樣既能增加飽足感,又能降低後續對高熱量菜餚的攝取量。」
中醫觀點:疏肝健脾
「中醫認為,蔬菜大多屬於寒涼性食材,有助於清熱、排毒、舒緩肝氣。因此,聚餐時多吃綠色蔬菜如芥藍、菠菜、豆苗,有助於平衡油膩飲食對脾胃的壓力。」
原則二:優先選擇蒸、煮、燉的菜肴
「尾牙或聚餐的菜色,常以油炸或紅燒為主,這些烹調方式雖然香味十足,但熱量往往也直線上升。如果餐桌上有蒸魚、燉湯、清蒸雞肉等菜餚,記得優先選擇。
例如,一份清蒸鱸魚的熱量約 150 大卡,而一份糖醋魚的熱量可能超過 400 大卡,光是烹調方式的不同,就能影響攝取的熱量。」
中醫觀點:養陰潤燥
「蒸、煮的烹調方式能保留食材本身的營養,同時避免過多油脂的負擔。對於暴飲暴食後容易上火、口乾舌燥的人來說,這類清淡的菜餚更能滋陰潤燥,幫助恢復身體平衡。」
原則三:控制肉類的選擇與分量
「年菜中少不了紅燒肉、滷雞翅這些高脂肪的菜餚,但攝取過多的飽和脂肪,不僅容易導致體重增加,還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所以,聚餐時建議:
優先選擇白肉:例如雞胸肉、鴨肉、魚肉,這些食材富含優質蛋白質,脂肪含量較低。
控制紅肉分量:如果想吃紅肉,建議選擇瘦肉部位,並將分量控制在一個掌心大小。」
中醫觀點:補氣血、強筋骨
「中醫認為,適量食用肉類能補充氣血,幫助維持身體能量。特別是魚肉屬於『甘平』的食材,適合脾胃虛弱或需要調養體力的人食用。但記住,『適量』是關鍵,不可過量。」
原則四:避免隱藏熱量的「小陷阱」
「除了主菜,高熱量的陷阱其實往往藏在那些不起眼的細節裡,比如飲料、沾醬和甜點:
飲料: 一杯手搖飲的熱量可能高達 300-400 大卡,比一碗白飯還高。建議聚餐時以白開水、無糖茶或氣泡水代替含糖飲料。
沾醬: 沙茶醬、甜辣醬雖然美味,但也富含糖分和油脂,建議使用少量醬料,或選擇低鈉的代替品。
甜點: 年糕、芝麻湯圓雖然是過年必吃的傳統,但糖分和熱量極高,建議分成小份量分享。」
原則五:掌握進餐順序,降低熱量吸收
「聚餐時的進餐順序也會影響熱量的攝取。建議按照以下順序進食:
先喝湯或吃蔬菜:這樣能填飽部分胃部空間,減少對後續高熱量食物的攝取。
再吃蛋白質:如魚肉、雞肉,這類食物能延緩血糖上升速度。
最後吃澱粉:如米飯、麵條等高碳水化合物,盡量少量攝取即可。」
中醫觀點:順應脾胃的運化特性
「中醫提倡『五穀為養,五菜為充,五畜為益』,意思是飲食應以五穀雜糧為主,蔬菜為輔,肉類點綴,這樣才能順應脾胃的消化特性,減少身體負擔。」
前言:中醫調理的整體觀點
「中醫講究整體觀念,認為人體的健康狀態是氣血陰陽的平衡。如果聚餐後感覺胃脹、消化不良,甚至出現水腫或便秘,其實是因為體內的氣機運行不暢、濕邪滯留或陰液不足導致的。
透過調理脾胃功能、行氣化滯、滋陰清熱,我們可以幫助身體快速恢復輕盈,減輕油膩飲食對健康的影響。」
1. 健脾化濕:針對胃脹與水腫
為什麼聚餐後容易水腫?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水腫多與脾虛有關。脾是人體運化水濕的主要器官,當脾的功能受到聚餐中高油脂、高鹽分飲食的影響,濕邪便會滯留於體內,出現四肢沉重、面部浮腫等症狀。」
推薦飲品:代謝茶
2. 行氣消滯:針對腹脹與積食
為什麼聚餐後會腹脹?
「年菜多以高脂肪、高蛋白為主,容易導致食積,中醫稱之為『中焦不和』,表現為腹脹、胃口差、打嗝、反酸等症狀。這時候,需要行氣化滯來幫助胃腸恢復正常運行。」
推薦飲品:陳皮山楂茶
材料: 陳皮 5g、山楂 10g、熱水 300ml。
做法: 將陳皮和山楂放入杯中,加入熱水沖泡,靜置5分鐘即可飲用。
3. 滋陰清熱:針對內熱與便秘
為什麼聚餐後容易出現內熱與便秘?
「聚餐中的高油、高糖、高鹽食物,會損傷胃陰,加重體內的燥熱,表現為口乾舌燥、咽喉不適,甚至出現便秘。中醫認為,這時候需要滋陰潤燥,平衡體內的陰陽。」
簡單推拿助消滯
「如果不方便泡茶,也可以通過按壓穴位來促進腸胃蠕動:
中脘穴: 位於肚臍上方四寸,用手掌輕輕按壓5分鐘,有助於緩解腹脹。
足三里穴: 膝蓋下方約四指寬處,每天早晚按壓3分鐘,可增強脾胃的運化能力。」
4. 中醫的飲食建議:如何恢復輕盈?
(1) 多吃健脾的食材
推薦:山藥、蓮子
這些食材能夠補益脾胃,幫助恢復運化功能,適合作為聚餐後的主食選擇。
(2) 少吃生冷與重口味食物
原因: 生冷食物容易損傷脾胃,重口味則會加重體內濕熱,導致消化不良。
建議: 聚餐後的幾天,可以以清淡飲食為主,例如蔬菜湯、清蒸魚等。
(3) 補充膳食纖維,促進腸道蠕動
推薦:綠葉蔬菜、燕麥、奇異果
這些富含纖維的食材能幫助排便,減少腸胃的負擔。
5. 聚餐後的簡單運動建議
「中醫講究『動中求平衡』,聚餐後適度運動,不僅能促進氣血運行,還能幫助消化。以下是兩個簡單又實用的方法:
散步: 聚餐結束後,進行10-15分鐘的輕快步行,有助於穩定血糖、減少脂肪囤積。
八段錦: 這是一種溫和的中醫養生功法,通過拉伸動作,舒緩全身氣血,幫助身體恢復活力。」
「聚餐後出現胃脹、水腫、便秘等問題,其實並不難解決。只要掌握中醫的智慧,運用健脾化濕、行氣消滯、滋陰清熱的方法,就能讓身體快速恢復輕盈,迎接新的一天。」
「希望這些簡單又實用的調理方法,能幫助你更好地管理健康。如果你有自己的一套調理祕訣,記得留言跟我分享!我們一起在享受美味的同時,保持身體的最佳狀態!」
「聚餐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時刻,吃得開心當然重要,但健康更是我們守護美好時光的關鍵。記住,聚餐時只要稍微注意一下選擇和分量,再加上中醫的小技巧,就能讓我們在享受美味的同時,體態也不失控!
博士聊療天廣播訂閱連結:https://reurl.cc/96QbXa
臻品中醫官網:https://www.fineherb.com.tw/tw
臻品植萃線上商店:https://shop.fineherb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