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長認為,嬰幼兒的疝氣不宜手術,等到長大一點在手術或者『搞不好』會自己好,其實,這種觀念是相當具『冒險』性的;腹股溝疝氣是一種相當常見的小兒疾病,發生率約為百分之一,男寶寶發生的機會約為女寶寶的五倍,最常見的臨床症狀為小孩哭鬧或運動時,由於腹部壓力的增加,使得腹腔內的腸子或水分被推進疝氣袋內,形成腹股溝區域的一個突出腫塊,一旦停止哭鬧或運動時,疝氣袋內的腸子就回去原位、腫塊消失。
為什麼我的兩個小孩都有疝氣,是遺傳嗎?
目前尚無確切證據證明疝氣為遺傳,只是由於疝氣的發生率太高、為每百名男孩中就有一名,因此,作家長的並不需要因小孩疝氣而內疚不已。
為什麼會產生腹股溝疝氣?
由於在腹股溝附近有一個稱為腹膜鞘狀突的構造,如果小寶寶的這個構造關閉不全,就會形成一個與腹腔相通的『疝氣袋』,如果此時腸子再掉入這個袋子,就會形成疝氣,或者是俗稱的『脫腸』、『墜腸』。
疝氣一定要開刀嗎?
有的家長會用傳統的特製皮帶(俗稱疝氣帶)繫於小寶寶的腰間,利用壓力的原理堵住腸子的滑脫,事實上,除非疝氣帶能綁得很緊,否則一般只會帶給小朋友皮膚摩擦發炎疼痛而已,對於疝氣並沒有什麼幫助;疝氣需要開刀的原因是『防患于未然』,因為如果腸子『長期滯留』於疝氣袋內不回去時,此時有可能會造成腸阻塞、壞死,產生嘔吐、腹痛、發燒的情形,這時就必須馬上手術治療,以免產生敗血症導致生命的危險。
中醫不是有可以提升中氣,改善疝氣的中藥嗎?
的確,在以前的社會由於外科手術的不發達,中藥的確扮演著『矯正』疝氣的角色,不過,以一個中西醫師的觀點,凡事應該取其優點,疝氣開刀的確安全又迅速,現今中藥對疝氣的角色應該定位為手術前後體質的調整、防止疝氣的復發。
有沒有什麼『配方』可以調整疝氣患者的體質?
中醫對於疝氣體質的調整是必須根據患者當時的情形而『辨證論治』,常見的疝氣體質類型有兩類:
第一型:小朋友平時屬於容易燥動不安、口乾、便秘、少腹有時感到疼痛。
這是屬於中醫『氣滯』型的疝氣,可以用青皮、陳皮、浙貝、白芍、澤瀉等順氣的中藥來改善。
第二型:小朋友面黃肌瘦、胃口差、容易感冒、大便常不成形,動不動就喊累,疲倦時疝氣尤為明顯。
這種『氣虛』型的疝氣可以用黃耆、白朮、黨參、當歸、柴胡、升麻等具有『提氣』的中藥來改善。
常常覺得現代人真幸福,醫學資源豐富、有中醫與西醫的同時照顧,健康的確獲得多一分的保障,問題是也由於資源的過於豐富,病人就醫反而不知該找中醫或西醫,其實,真理只有一個,不管是中醫或西醫對於疾病的治療都有其優缺點,疝氣治療是如此、其他疾病亦是如此!
臻品中醫 院長 陳勇利 中西醫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