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人口的老化,以及人們普遍運動量不足使得罹患糖尿病的人越來越多了!大部分早期發現糖尿病的人都是因為有定期檢查血糖或者是生病就醫作相關檢查;成人由於對糖尿病有一定的認知,會主動在可疑的情況下就醫檢查,可是年齡較小的兒童可就沒那麼幸運!!小兒糖尿病的罹患率根據統計約佔所有糖尿病人的百分之五,好發年齡為5到7歲以及青春期,作父母的應該如何自我診斷家中小寶是否有罹患糖尿病的可能呢?
家中小朋友是否有下列的一些臨床症狀表現:
1.最典型的症狀是小朋友食量大增、喜歡喝水、常常上廁所小便,食量遽增但是體重卻不見相對增加,甚至有減輕的現象,這就是所謂『三多一小』的現象。
2.如果是嬰幼兒,多吃、多喝水的症狀可能不明顯,卻常常有整天睡覺、精神不振、夜間尿尿次數增加的現象。
如果有疑似上述症狀,應立即帶著小朋友就醫檢查,一般而言,醫師會先測量小朋友尿中含糖量是否異常,如果異常,會進一步抽血檢查,如果飯後血糖超過每百毫升二百毫克,表示已經得了糖尿病,必須正式治療。
醫生是如何處理小朋友的糖尿病呢?
由於小朋友的糖尿病大部分是屬於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西醫分為三型:胰島素依賴型、非胰島素依賴型以及其他,所謂胰島素依賴型的糖尿病,就是『指小朋友自己本身無法產生足量的胰島素來代謝血糖,而必須仰賴外來的胰島素來降低血糖』),一經診斷確定為糖尿病,就必須開始使用胰島素;如果不使用胰島素或使用不當,則會造成血糖控制太差,造成糖尿病酮酸毒症、高血糖高滲透壓非酮體性昏迷等急性併發症,這是會有生命危險的。
中醫能根治糖尿病嗎?
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相關文獻敘述糖尿病,例如在『金匱要略』這本書中提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但是由於小朋友的糖尿病是屬於胰島素依賴型,跟先天遺傳有關,中醫對此病所扮演的角色,應該是雷同西醫方面的『降低血糖』功能,除此之外,中藥能預防及治療長期糖尿病所引起的慢性併發症;兩者相較,中西醫對於糖尿病各有優缺點,西醫的胰島素能精確地降低血糖,但是,長期使用卻不免會有引起肝臟損壞、血糖過低的疑慮,中藥對於血糖的降低不如胰島素精確,但是,對於臨床症狀的減緩、小兒發育的兼顧以及預防慢性合併症(例如:視網膜病變、結節性腎絲球硬化症以及神經病變)卻效果顯著;因此,臨床上,個人常建議罹患糖尿病的小病人,平時使用胰島素精確控制血糖,治療過程中配合病情使用中藥的活血化瘀、養陰清熱,來達到比較完善的治療。
中醫是如何治療糖尿病?
必須根據小朋友的臨床症狀而『分門別類』治療:
第一型:小朋友嘴巴容易乾、喜歡喝水、尿量多、平時容易燥動不安、舌邊赤紅、脈象洪數。
治法以清熱潤燥為主,用方以栝簍根、生地黃、、黃連、麥門冬為主,如果兼見發育遲緩、容易疲倦的現象,酌加人參、五味子、黃耆。
第二型:小朋友肚子容易餓、吃不飽、身體越來越瘦、大便常常偏硬、舌苔黃燥,治法以清胃潤燥為主。
用方則以石膏、知母、甘草、黃芩、葛根為主,如果這些症狀已經有一段時間,則酌加茯苓、白朮、桔梗、陳皮、扁豆、砂仁。
第三型:小朋友發育遲緩、身高明顯不足、常常自覺腰膝酸軟、小便泡沫多且混濁、尿量多且頻繁、晚上常常失眠。
治法以滋陰固腎為主,治方則以山藥、茯苓、山茱萸、熟地、枸杞子為主,小便頻尿明顯者,酌加益智仁、桑螵蛸。
如果小朋友罹患糖尿病已經有一段時間,出現血管硬化、腎臟病、視網膜病變、手足容易麻木、皮膚容易搔癢的慢性合併症時,則應以上述類型為主,再酌加一些活血化瘀的藥物,例如:桃仁、丹皮、三稜、澤蘭、赤芍等藥,來改善血液循環。
除了靠醫師治療之外,自己也有一些『家庭作業』要作:
1.飲食方面,應該少量多餐,避免血糖暴起暴落,多選擇低糖、低脂肪、高蛋白、高纖維素食品,常吃梨子、桃子、楊梅、櫻桃等水果,並且不可以喝酒。
2.多多運動,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健康,但是,運動的同時,最好攜帶幾顆糖果於口袋中,以免發生低血糖症。
3.偶爾於家中吃些食補,除了改善病情外,也可以提供小孩成長必要的幫助
以下三個食療處方(分型同上所述)是我常開給小病人的
第一型:桑白皮10克、西瓜皮20克、栝簍根10克、冬瓜皮20克,加水500cc煎服,一日一回即可。
第二型:扁豆20克、山藥50克、黃耆30克、薏苡仁20克加水800cc煎服,一日一回即可。
第三型:鴿子半隻、去皮毛及內臟,山藥50克、玉竹20克、黃精30克、砂仁5克,隔水燉服,喝湯吃肉,一週一回即可。
臻品中醫 院長 陳勇利 中西醫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