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

媒體報導

小兒疝氣開刀要緩一緩嗎?臻品中醫 陳勇利博士院長談正確面對疝氣的方法《台灣日報》

媒體報導

小兒疝氣,家長最常擔心的手術問題

許多家長發現寶寶哭鬧或運動時,下腹部會鼓起一個腫塊,靜下來後又消失,才知道是「小兒疝氣」(俗稱脫腸)。部分家長認為,應該等孩子長大再處理,甚至覺得「可能會自己好」。臻品中醫 陳勇利博士院長提醒,這樣的想法有相當的風險,因為小兒疝氣若未及時處理,可能導致腸阻塞甚至壞死。


小兒疝氣的基本認識

腹股溝疝氣是小兒常見疾病,發生率約1%,其中男寶寶比女寶寶高出五倍。

  • 臨床表現:孩子哭鬧或運動時,因腹壓升高,腸子掉入「疝氣袋」形成突出腫塊;停止活動後腫塊消失。

  • 病因:腹膜鞘狀突關閉不全,使腸子掉入,形成脫腸現象。

  • 遺傳因素? 目前沒有明確證據顯示為遺傳,僅因發生率高而容易同一家中多名孩子罹患。


為什麼疝氣需要手術?

雖然民間有使用「疝氣帶」的習俗,試圖用壓力堵住腸子滑脫,但實際效果有限,反而可能導致皮膚摩擦發炎。
手術的主要目的在於 防範腸子卡在疝氣袋內無法回去,避免:

  • 腸阻塞

  • 腸壞死

  • 嘔吐、腹痛、發燒

  • 嚴重時甚至敗血症

因此,手術仍是目前最安全、最有效的治療方式。


中醫的角色:體質調理與預防復發

陳勇利博士強調,在現代醫學環境下,小兒疝氣的首選仍是手術。但中醫的價值在於:

  1. 手術前:調整孩子的中氣與體質,讓身體狀態更穩定。

  2. 手術後:幫助恢復元氣,降低復發風險。


成分解析:疝氣常見的體質調理方向

1. 氣滯型

  • 症狀:寶寶燥動不安、口乾便秘、少腹疼痛。

  • 調理藥材:青皮、陳皮、浙貝、白芍、澤瀉。

  • 作用:行氣順氣,減少腹部壓力感。

2. 氣虛型

  • 症狀:面黃肌瘦、胃口差、常感疲倦,大便不成形。

  • 調理藥材:黃耆、白朮、黨參、當歸、柴胡、升麻。

  • 作用:補氣健脾,提升中氣,改善疝氣明顯度。


日常保養建議:父母能做的三件事

  1. 觀察腫塊變化:若出現持續腫塊或伴隨嘔吐腹痛,應立即就醫。

  2. 避免過度哭鬧或用力:減少腹壓上升,可暫時減輕疝氣發生頻率。

  3. 體質調理:透過中醫辨證論治,改善氣滯或氣虛體質,預防手術後復發。


市售疝氣帶 vs 專業醫療的比較

方式 疝氣帶(偏方) 西醫手術 中醫體質調理
原理 外力壓迫堵住腸子 修補疝氣缺口 扶正培元,改善體質
效果 效果有限,易皮膚發炎 安全迅速,治癒率高 輔助調整,降低復發
風險 延誤治療 手術需麻醉與恢復期 不會取代手術

結論:中西醫並重,守護孩子健康

小兒疝氣不是可以「等大了再說」的疾病。臻品中醫 陳勇利博士院長提醒:手術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式,但中醫能在手術前後扮演重要角色,幫助孩子體質調整、恢復元氣,減少復發。

👉 如果您的孩子有小兒疝氣,或擔心是否需要手術,歡迎至臻品中醫診所,由專業醫師為您評估最合適的治療與調理方案。

新聞來源:本文內容引述自本文全文原刊載於《台灣日報》報導


臻品中醫診所

地址:台中市東興路二段341號
電話:04-2475-6986
臻品中醫官網:https://www.fineherb.com.tw/tw
臻品植萃線上商店:https://shop.fineherbs.com.tw

※本文內容僅供中醫養生與疾病保健知識參考,非屬治療宣稱,若有身體不適或疾病相關問題,建議由專業醫師評估診斷後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