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都有類似經驗:孩子稍微活動就大汗淋漓,甚至一流汗、吹到風就感冒。到底什麼樣的流汗才算「異常」?臻品中醫 陳勇利博士院長指出,小朋友活潑好動,本來就容易流汗,如果飲食、睡眠與精神狀態都正常,而且不常感冒,這種生理性流汗是可以接受的。但若流汗過多,且伴隨容易感冒、過敏性鼻炎或飲食異常,就屬於異常範圍,需要積極調整。
在中醫的辨證分類中,小兒流汗常見兩種情況:
自汗:白天活動時容易流汗。
盜汗:夜間睡眠時流汗。
若汗量過多,且反覆出現,就提示孩子的體質有偏差。
症狀:白天流汗為主,偶有夜汗;容易感冒、噴嚏鼻水多、胃口差、面色蒼白。
調理方向:補氣健脾,固表止汗。
常用藥材:黃耆、白朮、防風、茯苓、藿香、佩蘭。
症狀:體溫偏高,經常微汗,進出冷氣房就打噴嚏;免疫防禦不穩定。
調理方向:調和營衛,增強外在防禦。
常用藥材:桂枝、黨參、甘草、芍藥、防風、柴胡。
症狀:夜間盜汗為主,伴隨口乾、喜飲水、體型消瘦、吃不胖,舌苔可能呈地圖舌。
調理方向:滋陰降火,清熱安神。
常用藥材:秦艽、黃芩、生地、木通、淡竹葉、甘草。
補氣固表藥:黃耆、防風,改善氣虛、減少流汗。
調和營衛藥:桂枝、柴胡,平衡免疫反應。
滋陰清熱藥:生地、黃芩,緩解夜間盜汗。
陳勇利博士強調,中藥雖然天然,但仍需醫師辨證後正確使用,否則可能「越補越流汗」。
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避免助火傷陰,讓流汗更嚴重。
規律運動:游泳等全身運動能強健免疫與調節汗腺。
注意衣物更換:流汗後應及時更換,以免著涼感冒。
方式 | 傳統補藥 | 中醫辨證調理 |
---|---|---|
原理 | 補益為主,不分體質 | 依體質分型論治 |
風險 | 容易「補錯」導致流汗更嚴重 | 醫師評估後精準處方 |
效果 | 有效性有限,甚至加重不適 | 改善體質,降低反覆流汗 |
臻品中醫 陳勇利博士院長提醒,小兒流汗雖常見,但若伴隨感冒、過敏或免疫力不足,就不能掉以輕心。透過中醫辨證,找出是脾肺氣虛、營衛不和或陰虛體質,才能對症調理,幫助孩子健康成長、減少感冒發作。
👉 如果您的孩子有長期流汗、容易感冒的困擾,建議諮詢臻品中醫診所,由專業醫師提供個人化體質調理建議。
新聞來源:本文內容引述自本文全文原刊載於《台灣日報》報導
地址:台中市東興路二段341號
電話:04-2475-6986
臻品中醫官網:https://www.fineherb.com.tw/tw
臻品植萃線上商店:https://shop.fineherbs.com.tw
※本文內容僅供中醫養生與疾病保健知識參考,非屬治療宣稱,若有身體不適或疾病相關問題,建議由專業醫師評估診斷後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