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

媒體報導

嘴巴破不一定是火氣大?臻品中醫 陳勇利博士院長談「貝塞氏症」中醫觀《聯合報》

媒體報導

夏天炎熱,許多人因嘴破就認為是「火氣大」,隨手吃點清熱退火的藥物。但臻品中醫 陳勇利博士院長提醒,若反覆口腔潰瘍,甚至合併眼睛、皮膚或關節問題,就要小心可能不是單純「火氣」,而是較少人知道的 「貝塞氏症」。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相關疾病,中醫治療除了清火,更需兼顧調理「淤」與「虛」,避免延誤治療。


什麼是貝塞氏症?

  • 醫學定義:全身性血管炎,1937 年由土耳其教授 Behcet 首度發表。

  • 常見症狀:口腔潰瘍、外陰潰瘍、眼睛病變,部分病人會出現血尿、腸胃潰瘍或血管異常。

  • 流行特徵:病例多分布於地中海、中東、中國、日本等地,被稱為「絲路之病」。

  • 遺傳因素:與人類白血球抗原 HLA-B51 有高度相關。


貝塞氏症常見臨床症狀

影響組織/器官 臨床症狀
黏膜 口腔潰瘍、外陰部潰瘍
骨骼肌肉 非對稱性、非變形性的關節炎(以膝關節最常見)
心血管 動脈瘤、動靜脈阻塞、心肌炎、心包膜炎
腸胃道 容易形成潰瘍,尤其侵犯迴腸與結腸
其他 眼睛病變、喀血、蛋白尿、血尿

中醫如何看待貝塞氏症?

在中醫古籍《醫宗金鑑》中,貝塞氏症的症狀被描述為「牙疳、下疳」,其病理並非單純火氣過盛,而是常夾雜 「火、淤、虛」。
臻品中醫 陳勇利博士院長說明,治療上除了退火之外,還需針對「血淤」與「氣血虛」進行調理。臨床上,日本漢方醫家常以 黃連解毒湯 搭配 四物湯,一方面清火解毒,另一方面補血調養,正好對應此病的複雜體質。


貝塞氏症常見中醫證型

證型 臨床症狀 常用藥物
胃火夾淤 腹脹、口臭、牙齦腫痛 石膏、知母、黃芩
心火夾淤 胸悶、失眠、口乾 生地、木通、竹葉
陰虛火旺 容易疲倦、流汗、嘴破 玄參、桔梗、澤瀉
肝火旺 痤瘡、嘴破、血尿 龍膽草、梔子、連翹
血虛 頭暈、嘴角破、陰部感染 當歸、川芎、芍藥

生活保養小提醒

若只是單純「火氣大」導致的口腔潰瘍,日常可透過以下方式改善:

  • 多吃含水量高、退火的水果:如西瓜、水梨、楊桃、哈密瓜、椰子水。

  • 喝清涼湯品:如綠豆湯、薏苡仁湯、蓮子湯。

  • 避免熬夜與過度勞累,保持情緒穩定。

但若出現反覆潰瘍,並合併其他器官症狀,就需立即就醫,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陳勇利博士院長提醒

貝塞氏症並不是單純的「嘴破」,它是一種全身性免疫疾病,可能牽涉腸胃、血管與泌尿系統。臻品中醫 陳勇利博士院長建議:患者應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醫透過體質辨證調理,能減少發作頻率、改善虛火與氣血不和的體質,達到長期保健的目標。


新聞來源:本文內容引述自本文全文原刊載於《聯合報》報導

臻品中醫診所
地址:台中市東興路二段341號
電話:04-2475-6986
臻品中醫官網:https://www.fineherb.com.tw/tw
臻品植萃線上商店:https://shop.fineherbs.com.tw

※本文內容僅供中醫養生與疾病保健知識參考,非屬治療宣稱,若有身體不適或疾病相關問題,建議由專業醫師評估診斷後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