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需要久站的職業,如老師、交通警察、外科醫師,常在小腿下方出現一條條蜿蜒的「紅色小蛇」——這就是靜脈曲張。臻品中醫診所 陳勇利博士院長提醒,靜脈曲張不僅影響美觀,長期下來還可能造成潰瘍與感染。中醫治療強調「辨證論治」,依據不同體質,給予適合的調養方案,才是改善與預防的關鍵。
主要原因:下肢淺靜脈血回流不良,導致靜脈壁擴張、迂曲。
高風險族群:久站工作者、靜脈瓣疾病、肝腎血管疾病患者。
外觀表現:
大隱靜脈曲張:多見於小腿前內側、後側。
小隱靜脈曲張:多見於小腿後下方,延伸至足踝或足背。
臨床進程:
初期:多無明顯症狀,部分人長時間行走後會小腿疼痛。
後期:靜脈瘀血引起皮膚營養不良、色素沈著,甚至潰瘍不癒。
在中醫古籍中,靜脈曲張被歸於「鐮瘡」範疇。《醫宗金鑑》提到「宜搜風除濕熱」,意指治療要根據病因、部位與體質,辨證施治。
濕熱下注型
特徵:疲倦、口乾、胸悶,患處紅腫熱痛,伴隨血栓性淺靜脈炎或潰瘍感染。
常用藥材:蒼朮、黃柏、牛膝、薏苡仁。
陰虛內熱型
特徵:腰酸、局部輕度紅腫,口乾舌燥但不欲多飲,舌紅脈細數。
常用藥材:旱蓮草、女貞子、沙參、玉竹。
寒濕型
特徵:手腳冰冷、麻木,大便不成形,曲張靜脈暗紫,周邊皮膚暗沉無光澤。
常用藥材:黃耆、當歸、桂枝、黨參。
臻品中醫 陳勇利博士院長指出,靜脈曲張的治療與預防應從三方面著手:
體質調理:依據辨證類型,選擇合適方藥,改善血液循環與下肢氣血不足。
生活習慣:避免長時間久站或久坐,適度抬高雙腿,促進血液回流。
養生運動:規律運動如快走、抬腳運動,有助下肢靜脈回流。
靜脈曲張雖常被認為只是外觀問題,但若忽視,可能導致慢性潰瘍與感染。臻品中醫 陳勇利博士院長提醒,應及早辨證治療,搭配生活保養,減少病情惡化。中醫透過體質調整,不僅改善症狀,也能幫助預防復發。
👉 若您有靜脈曲張困擾,建議尋求專業醫師診斷,並透過中醫辨證調理改善體質,才能真正遠離「蜘蛛人」般的困擾。
新聞來源:本文內容引述自本文全文原刊載於《自由時報》報導
臻品中醫診所
地址:台中市東興路二段341號
電話:04-2475-6986
臻品中醫官網:https://www.fineherb.com.tw/tw
臻品植萃線上商店:https://shop.fineherbs.com.tw
※本文內容僅供中醫養生與疾病保健知識參考,非屬治療宣稱,若有身體不適或疾病相關問題,建議由專業醫師評估診斷後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