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父母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嬰兒半夜突然哭鬧,怎麼哄也停不下來,讓一家人疲憊不堪。過去社會上流傳「八寶散」這類藥物,用於安撫夜間哭啼,但也因炮製不當造成重金屬殘留,導致安全爭議。
臻品中醫 陳勇利博士院長提醒,中藥雖有鎮靜安神、調理體質的效果,但必須由專業醫師辨證處方,才能兼顧療效與安全,不可一味亂用偏方。
嬰兒夜間哭啼並非單一原因,而是與體質與發育狀況密切相關。陳勇利博士指出,常見的夜啼可分為三種類型:
驚釣型(神經系統未成熟)
表現:夜裡突然驚嚇、哭鬧不安、臉色發白,甚至抽筋。
中醫觀點:神經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容易「誤判訊息」。
常見調理藥材:鉤藤、天麻、遠志、琥珀、黃連。
脾虛型(消化吸收不足)
表現:食慾差、大便不成形、四肢冰冷,即使夏天也手腳偏涼。
中醫觀點:屬於脾胃虛弱,無法有效轉化養分。
常見調理藥材:高良薑、黨參、白朮、茯苓、香附。
燥熱型(偏熱體質)
表現:大便不順、舌苔厚黃,夜間容易煩躁、稍有聲響即哭鬧。
中醫觀點:屬於熱性體質,若再進補會「越補越上火」。
常見調理藥材:生地、木通、甘草梢、淡竹葉、蓮子心。
中醫藥材的選擇,需依體質而定,以下為常見類別:
安神鎮驚藥:鉤藤、天麻、遠志、琥珀,可安定神志,減少驚嚇。
健脾補氣藥:黨參、白朮、茯苓,改善腸胃功能,幫助營養吸收。
清熱藥:生地、淡竹葉、蓮子心,能去除體內燥熱,避免躁動。
溫補藥:高良薑、香附,調理虛寒體質,改善手足冰冷。
陳勇利博士強調,中藥炮製過程繁複,必須透過正規醫師把關,才能發揮「祛邪扶正」的效果。
除了專業診斷外,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協助孩子改善夜啼:
👶 觀察體質差異:記錄哭鬧時間、伴隨症狀,提供給醫師參考。
🛌 營造安穩睡眠環境:降低燈光與噪音,避免過度刺激。
🍼 檢視飲食與作息:確保寶寶進食足夠,避免因飢餓或消化不良引發夜啼。
偏方問題:網購藥粉或傳統八寶散,可能含重金屬或未經完整炮製,存在安全疑慮。
專業中醫診斷:透過望聞問切,辨別孩子體質,再給予合適的中藥處方,既安全又有效。
陳勇利博士提醒:中藥不是「一帖萬用」,更不是「吃了就能強身」。唯有依個人體質調整,才能真正改善夜間哭啼問題。
嬰兒的夜啼是成長過程中常見的問題,但背後原因可能複雜。臻品中醫 陳勇利博士院長建議,父母應理解孩子哭鬧是需求表達,而不是單純「要藥吃」。透過專業醫師診斷,依體質調理,才能確保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 如果您的孩子經常夜間哭啼,建議諮詢臻品中醫診所,由專業醫師提供個人化調理建議。
新聞來源:本文內容引述自本文全文原刊載於《台灣日報》報導
地址:台中市東興路二段341號
電話:04-2475-6986
臻品中醫官網:https://www.fineherb.com.tw/tw
臻品植萃線上商店:https://shop.fineherbs.com.tw
※本文內容僅供中醫養生與疾病保健知識參考,非屬治療宣稱,若有身體不適或疾病相關問題,建議由專業醫師評估診斷後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