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間常聽長輩說:「孩子要發育,一定要燉補,才會轉骨長大。」這句話來自過去營養不足的年代。但在今日營養普遍充足甚至過剩的環境下,「亂補」反而可能造成負擔。臻品中醫 陳勇利博士院長提醒:中藥轉骨的核心並不是盲目吃補,而是依照孩子的體質做適當調理,才能達到健康成長的目的。
中醫認為「轉骨」並非一帖補藥就能解決,而是必須針對孩子的體質差異來調整。陳勇利博士歸納出常見的幾種類型:
特徵:頭暈、臉色蒼白、容易疲倦、四肢冰冷,女生常見月經量少。
調理方向:益氣補血。
常見藥材:黃耆、人參黨參、茯苓、白朮、當歸、川芎、芍藥。
特徵:腰酸背痛、無精打采、四肢無力,男性可能夢遺,女性月經延遲。
調理方向:健脾補腎。
常見藥材:澤瀉、牛膝、山茱萸、杜仲、鹿茸、茯苓、丹皮、熟地。
特徵:體型偏瘦、胃口差、常腹脹、大便不成形、舌苔厚白。
調理方向:補脾健胃。
常見藥材:甘草、山藥、黨參、桔梗、陳皮、蓮子、神麴、茯苓。
氣血虛弱型:頭暈、腰酸、面色蒼白、月經延遲。 → 補氣益血兼通乳(黃耆、當歸、川芎、芍藥、熟地等)。
情志鬱結型:胸口悶、壓力大、睡眠不安穩。 → 解鬱通經補血(丹皮、梔子、柴胡、香附等)。
益氣補血藥:黃耆、人參、當歸,改善氣血不足。
健脾補腎藥:杜仲、山茱萸、鹿茸,強健腰膝、補腎助發育。
健胃助消化藥:山藥、陳皮、神麴,改善消化、幫助營養吸收。
疏肝解鬱藥:柴胡、香附、梔子,舒緩情緒壓力,穩定生理週期。
留意孩子體質與症狀:是否容易疲倦、胃口差、月經不順?這些都是轉骨前的重要線索。
調整作息與飲食:青春期需要均衡營養,避免油炸、甜食過量,並保持運動習慣。
尋求專業中醫評估:轉骨不是短期行為,建議至少連續三個月調理,並隨體質變化調整藥方。
方式 | 市售補品/偏方 | 專業中醫調理 |
---|---|---|
原理 | 固定配方,多為補氣補血藥材 | 望聞問切,依體質辨證選方 |
風險 | 容易「越補越上火」,或營養過剩 | 醫師監控,避免副作用 |
彈性調整 | 固定一帖,不分體質 | 隨體質變化,持續調整 |
效果 | 短期不一定明顯,甚至適得其反 | 長期漸進,促進穩定發育 |
臻品中醫 陳勇利博士院長強調:「轉骨」不是盲目吃補,而是要根據體質,從改善虛弱或不平衡的狀態開始。透過專業辨證、連續調理,孩子才能真正健康長高、發育健全。
👉 若您的孩子正值青春期,需要進行轉骨調理,建議諮詢臻品中醫診所,讓專業醫師為孩子量身打造專屬處方。
新聞來源:本文內容引述自本文全文原刊載於《台灣日報》報導
地址:台中市東興路二段341號
電話:04-2475-6986
臻品中醫官網:https://www.fineherb.com.tw/tw
臻品植萃線上商店:https://shop.fineherbs.com.tw
※本文內容僅供中醫養生與疾病保健知識參考,非屬治療宣稱,若有身體不適或疾病相關問題,建議由專業醫師評估診斷後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