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火燒心」、喉嚨卡卡想清喉嚨、或飯後胸口灼熱?台灣做過胃鏡者中,約每4人就有1人有胃食道逆流(GERD)問題。近年因壓力、作息改變與藥物使用,門診逆流族群明顯上升。臻品中醫診所院長 陳勇利博士 提醒:逆流不是小毛病,長期忽視恐導致食道黏膜傷害;有症狀先就醫釐清,再用中醫體質調理與日常飲食管理,才是穩健作法。
典型症狀
1)火燒心/胸口灼熱 2)酸液逆流至喉嚨
非典型症狀(易被忽略,宜先由各專科排除其他病因)
1)慢性咽喉炎 2)慢性咳嗽 3)類氣喘不適
4)喉嚨異物感(中醫稱「梅核氣」) 5)胸悶胸痛(排除心因後考慮GERD)
6)頻嗝氣(初期多為氣體,後期可能連胃酸與食物上湧)
正常情況下,括約肌在吞嚥時開啟、其餘時間關閉,避免胃酸回流。當其張力不足,或腹壓上升、胃酸分泌旺盛時,逆流就更容易發生。
常見誘因:
生理與構造:年齡增加、肥胖、食道疝氣。
藥物影響:部分氣喘、高血壓等藥物可放鬆括約肌(需與醫師討論)。
飲食生活:高油脂、巧克力、薄荷、甜食、菸酒;飯後立即平躺、晚間宵夜。
反覆逆流會使食道黏膜受損,可能引發潰瘍、狹窄、吞嚥困難;少數病人可進展為 巴瑞特氏食道,進一步增加食道腺癌風險。出現警訊(吞嚥困難、體重不明原因下降、黑便等)務必立即就醫。
中醫處理原則為 「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
標(急性不適):以合適藥材中和胃酸、緩解灼熱與脹悶(需醫師評估)。
本(體質調整):依個人證型調理脾胃、疏肝理氣、和胃降逆。常見體質與處理思路:
胃熱型:口乾口苦、煩躁易怒、腹脹伴酸逆 → 清胃熱、和胃降逆。
胃寒型:遇冷即脹痛、溫熱可緩 →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氣滯血瘀:情緒起伏則胃痛、脹牽兩脅 → 行氣活血、寬胸理氣。
肝氣鬱結:胸悶脅痛、脈弦 → 疏肝解鬱、和胃降逆。
注意:具體方藥需由中醫師望聞問切後調配,不建議自行抓藥或長期單一服用。
咖啡:逆流活動期建議減量或暫停;平時遵守咖啡因總量上限(成人每日不超過約300 mg、孕婦更低),選擇較低咖啡因品項、避免空腹與晚間飲用,觀察個人耐受。
花草飲(多數不含咖啡因):可作為替代,但仍需留意個別體質與藥物交互作用。複方思維較安全,如:
南非博士葉(專注提振)+少量羅漢果(口感)
洋甘菊(舒緩緊張)+茉莉/玫瑰(放鬆)
麥茶(清爽不刺激)+枸杞、紅棗(溫和佐味)
慢性病、孕哺期或合併用藥者,飲用前請先諮詢醫師。
1)高麗菜:含維生素K1、U樣因子,支持黏膜修護。
2)南瓜:果膠多,形成保護層、減少刺激。
3)木瓜:含酵素,助蛋白質消化、減少滯脹。
4)山藥:健脾益胃、促進食慾,質地細膩。
5)薑:溫中散寒、促進循環,寒冷季緩胃痛。
6)秋葵:黏多醣與果膠,潤滑保護胃壁、助排便。
避免菸酒、辛辣、高油、高糖;空腹少喝碳酸飲料。
減少酸性食物(柑橘、醋等)與難消化食材(糯米、粗纖維、筋皮)。
飯後勿立刻躺平;睡前2–3小時停止進食,抬高床頭有助夜間逆流。
控管體重、規律作息、紓壓(呼吸訓練、步行、伸展)。
出現火燒心、胸悶、吞嚥不適等症狀,先至胃腸科檢查(必要時使用制酸劑、黏膜保護劑等),再由中醫評估體質進行調理。陳勇利博士強調:藥物與食療都該「個人化」,在安全前提下循序改善,降低反覆發作與併發症風險。
胃食道逆流不是忍一忍就會好。若您反覆火燒心、喉嚨卡、夜間咳或胸悶,建議盡早就醫評估。臻品中醫診所 陳勇利博士 以30年臨床經驗,結合中醫體質調理與飲食生活教戰,協助您建立「不易逆流」的日常作息,穩健修復、少走冤枉路。
新聞來源:本文內容引述自本文全文原刊載於《食力雜誌》報導
臻品中醫院長 陳勇利博士 (04)2475-6986
【網路掛號】點我預約
【臻品官方LINE】 https://lin.ee/j90q4OS
【臻品中醫官網】https://www.fineherb.com.tw/
媒體文章出處:《食力雜誌專欄》https://www.foodnext.net/column/columnist/paper/5357723292
※本文內容僅供中醫養生與疾病保健知識參考,非屬治療宣稱,若有身體不適或疾病相關問題,建議由專業醫師評估診斷後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