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反覆、日夜溫差擴大,秋季最需要的,是把身體調回「穩定值」。中醫強調「秋主金、肺主金」,肺氣調和,免疫就穩。臻品中醫診所院長 陳勇利博士 指出:秋天順節氣、按體質微調飲食與作息,往往能事半功倍,減少呼吸道不適與換季困擾。
立秋(8/7):暑熱未消,先顧「退熱與防秋燥」。
處暑(8/23):暑退伏藏,開始養陰。
白露(9/7):早晚轉涼,防秋燥、可酌用滋陰潤肺素材。
秋分(9/23):晝夜均分,腸胃負擔易起,健脾為要。
寒露(10/8):露寒欲凝,滋陰潤燥與適度溫養並行。
霜降(10/23):霜降氣冷,溫補可逐步納入日常。
節氣調養是原則,仍需依個人體質與作息調整,不建議一體適用。
體質是先天遺傳與後天環境(飲食、作息、運動、用藥)交互作用的結果。
寒性:畏冷、四肢冷、口不渴,小便清長,女性經常遲來伴血塊。
熱性:易口渴喜冷飲、面部泛紅、手腳溫熱,小便短少而色深。
虛性:聲低、易疲倦、病後恢復慢、午后潮熱、脈象偏弱。
實性:聲宏、精力旺、易覺悶熱、冬天衣著較少、脈象較有力。
重點:調到「中間值、略偏實」較能發揮抵禦力;若已偏熱,亂補參類(如高麗參、粉光參)反而可能上火。
1)降火去燥:初秋仍有「夏熱留體」。綠豆湯、蜂蜜水等可酌量運用,但不宜冰冷暴飲。
2)滋陰潤肺:白木耳、梨、芝麻、藕、豆漿、核桃、糯米等,協助潤燥護肺。辛辣烈性(蔥、薑、蒜、韭、辣椒)宜少。
3)健脾養胃:夏季冰飲偏多,脾胃往往偏弱;餐餐七八分飽、細嚼慢嚥、減少夜間宵夜,幫助吸收與修復。
白蘿蔔:降氣化痰、適合虛火咳;避免同時搭配人參、熟地、何首烏。
木耳:多醣體助調節;黑木耳偏滋補、白木耳潤而不膩。
蓮子:健脾止瀉,脾虛型咳嗽可用;帶芯者更清心降燥。
南瓜:溫補不燥、好消化,秋季佐粥或濃湯皆宜。
白果:溫腎固攝、久咳可酌用;勿多食,兒童與孕哺期須諮詢醫師。
胡蘿蔔:富維生素A前驅物,護黏膜;清洗薄削保留外層營養。
食材屬性仍需配合體質與當日狀態,過敏或慢性病族群請先詢問醫師或營養師。
1)水分足、洗澡水勿過熱,觀察唇舌皮膚、尿量與便性判斷津液。
2)滋陰潤肺:白木耳、百合、杏仁、麥冬、花生、雪梨,煮粥或加少量冰糖。
3)肺與大腸相表裡:便秘者增添堅果與種子(酪梨、芝麻、花生、杏仁果)助潤腸。
4)溫差防護:早晚與冷氣房進出增減薄衣,過敏兒注意口鼻防護。
5)鼻血處理:頭微前傾、捏鼻翼、濕棉填塞加壓、鼻根冰敷;室內濕度約 50–60%。
乾咳超過 3 週、反覆氣喘、胸悶胸痛、夜間咳醒、體重短期下降、吞嚥不適等,應先由西醫排除急性與器質性問題。
然後再由中醫師依寒熱虛實與臟腑失衡,進一步調整飲食、作息與合宜的草本配伍。
陳勇利博士提醒:秋季偏燥,切忌「大補快進」,穩健微調更安全。
秋天是把體質拉回穩定區間的關鍵檔期。先辨體質、再選食材,配合作息與溫差管理,才能真正「養元氣、護肺氣」。若您近期常喉癢乾咳、口鼻乾燥、睡眠轉差或腸胃偏弱,建議至臻品中醫門診,由 陳勇利博士 依體質客製化調理,讓這個秋天更安穩。
新聞來源:本文內容引述自本文全文原刊載於《食力雜誌》報導
臻品中醫院長 陳勇利博士 (04)2475-6986
【網路掛號】點我預約
【臻品官方LINE】 https://lin.ee/j90q4OS
【臻品中醫官網】https://www.fineherb.com.tw/
媒體文章出處:《食力雜誌專欄》https://www.foodnext.net/column/columnist/paper/5739744153
※本文內容僅供中醫養生與疾病保健知識參考,非屬治療宣稱,若有身體不適或疾病相關問題,建議由專業醫師評估診斷後進行治療。